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药品集采、创新药发展、支付方式改革等内容,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在民生保障领域精准施策、积极作为,不仅将为“十五五”创造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能够进一步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民生政策也要积极“投资于人”,在强化人口素质提升和健康养老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医疗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保障,不仅能够促进人口健康人力资本积累,还可化解人民群众疾病医疗后顾之忧,进而助力消费提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医疗保障政策的持续加力是实现我国民生保障“投资于人更加高效”“拉动经济更加强劲”的关键举措。
先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医保工作的整体部署。2025年,我国将继续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康优先”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终极方向,“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则是我国实现“健康优先”目标的根本路径。考虑到医疗、健康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医疗、医保、医药三方不能仅着眼于履行部门职责,还要把握系统思维、坚持集体理性,在“三医”之间加强协同合作,打通建设高质量医疗保障体系的卡点、堵点,更好地实现全体人民群众的“健康优先”目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医疗保障领域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包括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结合我国医疗保障实践,我们可以大致将以上这些工作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支持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药品集采和创新药谈判的大规模开展,在不断挤压药品价格水分、为人民群众谋求实惠的同时,也面临着加强集采药品质量监管、激发创新药产业发展动力等方面的迫切治理需求,需要全社会理性审视、着眼全局、科学应对。第二是深化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方式改革是引领医疗保障走向价值付费与健康促进、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撬动“三医”协同发展的“重要杠杆”,必须持续深化,在不断优化改革方案、促进政策落地中实现“三医”的高质量协调。第三是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障待遇机制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也是医疗保障“投资于人”的关键举措,更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现实需要。
再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医保重点工作。如前所述,医药、支付和待遇是我国2025年医保改革的重点领域,应当深刻领悟这些工作的精髓要义,为深化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在支持医药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创新药产业是我国打造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根本目标在于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临床用药需求,从“有医有药”向“优医优药”升级。健全药品价格机制与制定创新药目录,本质是构建“患者可负担、企业可持续、基金可支撑、社会可接受”的医药创新生态,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向高价值领域配置,通过药品目录分类管理,既可优化临床用药结构,还能精准支持创新药产品。有关部门在支持创新药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创新”程度的界定标准要规范、透明、清晰,避免成为企业“套利工具”;第二,需要加强药监、医保、卫生健康等部门的政策协同联动,避免出现“支持链条”断裂的情况;第三,要逐步引导商业健康险强化创新药品支付能力,加快构建创新药多元支付格局。我国医疗保障领域将继续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创新、要素支撑,以真金白银来践行“真支持创新、支持真创新”,最终实现从“仿制驱动”向“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
在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DRG/DIP改革实现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群众就诊经济负担显著下降、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但还是有少数医疗机构出现了临床“挑选病人”、医生“拿着计算器看病”等异化现象。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支付环节,我国推出了DRG/DIP2.0版分组方案。在深化支付方式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一是要更加重视考核方式的科学协同,拒绝“一刀切”,避免医疗机构将指标分解到每个医生头上,推动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与医保支付方式配套协同;二是要重视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协同,进一步破除多元支付方式改革中的痛点、堵点;三是要高度重视地区协同、机构协同,加快打通异地DRG/DIP支付结算,推进医保基金与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同时,在坚持基层报销比例适度提升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将村卫生室纳入定点管理,DRG/DIP对基层病组实行“同病同付”,提升基层诊疗积极性。坚持完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方向,加快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通过优化医患行为和规范诊疗过程,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不仅如此,还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卫生领域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区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相结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实现,推进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真正转型。
在医保待遇保障机制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30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不断提升居民医保的筹资能力,这将进一步增强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指出,要稳步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当前,省级统筹是提升医保基金共济能力和保障水平的关键举措,此举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从调剂金制度起步,逐步实现省级统筹,最终实现省级统收统支。不仅如此,提高医保基金统筹层次还有助于进一步解决我国医保领域长期存在的区域间政策碎片化、基金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地区基金穿底风险、提高基金整体利用效率。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内在要求,合理筹资、稳健运行则是医疗保障制度可持续的基本保证。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基金筹资体系,均衡好个人、单位与政府的三方筹资责任,建立与国情相适应、与各方承受能力相匹配、与基本健康需求相协调的筹资机制,坚持“以收定支、动态平衡”的可持续模式,确保待遇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实现健康优先奠定条件。在完善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上,应进一步探索完善与收入挂钩的筹资模式,合理确定费率并实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