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思想是中医真正的灵魂统率,尤其体现在治则中,它上承诊断、下启治疗,联系临床,是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治则是辨证论治的高度概括,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它既是辨证的结果,又是施治的开始,更是临证用药的指南。著名中医药专家、全国名中医周超凡的中医治疗思想尤其体现在“圆融”思想,既要圆融中西、圆融古今、圆融治养,又要圆融“医”“药”、圆融“辨”“治”、圆融“衡”“通”,还要圆融诸学。其学术思想的核心是“医”“药”圆融思想:方具医之理,医为方之用;方与理合,药与法会,药方法理浑然一体,创新性将辨药理论融入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思想应用于临床不仅仅是针对疑难病症,但在临床中应用中医治疗思想指导疑难病症的防治,却能取得独特疗效。疑难病一般是指在诊疗中,病因复杂未明、诊断难以统一、医治难度较大的一类疾病。中医治疗疑难症的优势十分明显,可在针对“症”的同时,辨“证”施治,尽管不明病因、病理,但只求以人为本、截断扭转、祛邪扶正、平衡阴阳,亦能收获预期之效。这也正是体现了周超凡既辨证、也辨病、又辨症、更辨药的“四维辨证体系”,以及“病证结合、病证互参”的中医治疗思想。下面笔者以糖尿病为例,从四个方面对周超凡圆融思想进行简单论述。
圆融整体与局部的思想
圆融整体与局部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愈防复),以人为本、治病求本,调摄身心、形神一体,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重点把握圆融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治则思想。中医认为糖尿病属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本虚而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可变证百出。在治疗当中要把握好“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度,滋阴、清热并行,兼顾益气、温阳、涤痰、化瘀、通络、解毒,但亦有所侧重。以滋阴不生腻、清热不过寒为度,滋阴不伤脾、清热不碍胃。同时针对阴阳两虚之证型,阴虚或阳虚各有偏重,要合理临证求变,真正把握好“以平为期”的目的和疗效。圆融“衡”“通”,通中求衡。
圆融矛盾或对立的思想
圆融矛盾或对立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因势利导、顺势干预,截断扭转、以防传变,辨证施治、杂合以治。
辨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过程是解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过程,也是协调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三消”辨证与“虚瘀”辨证相结合,既辨病位、亦辨病势,清热化浊、截断扭转,补虚通瘀、标本兼顾。既考虑到降糖止渴,又预防神经血管病变,兼虑保护心、脑、肾、眼、足等,及早预防并发症。针对病程短、年龄低、热盛期的早期,可重在治标祛邪;针对病程长、年龄高、体虚的中后期,可重在治本扶正。扶正祛邪并行、但标本缓急兼顾。
辨证施治、杂合以治的圆融思想,表现在病与证、病与症、证与症、病与药、医与药、方与药、经方与时方等各方面,其要点就是“辨中随变”,既要辨病、辨证、辨症、辨方、辨药,也要随之变方、变药。针对糖尿病,应辨病为主,辨证为要,辨症为用。辨病为主,抓住病因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互为因果;辨证为要,分清不同时期、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当有所侧重,清热、化浊、散郁、滋阴等各法宜分主次轻重;辨症为用,可为随机应变之法,口渴、多汗、便秘、失眠、雀目、疮痈、脱疽等临证见之,可做首解之举,以急则治标、治症,截断扭转,改变身心感受。
圆融多维度学术的思想
圆融多维度学术的思想主要应用的治则涉及:今古并用、中西合参。
糖尿病可以参照中医学的消渴病,但绝不是等同于消渴病,还应参考脾瘅、消瘅等,古为今用。正确理解现代糖尿病和以往消渴、脾瘅、消瘅的不同,从病因、病机、环境、体征的不同到辨证、检测、干预的不同,既参照中医辨证、重视病家体征,也要圆融现代之科技,以现代医学的生化检测为优势,关注体检之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在“三多一少”体征出现之前早发现、早诊断,防患未然。中西合参,结合现代医学的生化检测,可预知肝、肾、胰腺的功能,心脑等的损害程度,及早预防并发症。这是宏观与微观的圆融,这也是今古并用、中西合参的圆融。此应为现代中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圆融思想体现。
圆融治疗与调养的思想
出现糖尿病是多方面复杂原因的结果,因此,不能只从医学角度去研究干预糖尿病。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正是由于当今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健康理念、饮食习惯、治疗方案等诸多因素成就了此病滋生、发展、蔓延的态势。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整体圆融思想出发,多维度干预,使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紊乱人群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针对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代谢紊乱人群,施以日常营养平衡干预、靶向营养强化干预、中医中药顺势干预、健康管理全程干预的“四位一体”综合管理干预,从健康教育入手,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代谢紊乱人群学会自我干预,激发自愈潜能,恢复人体康复的本能,唤醒机体自愈力。旨在指导代谢紊乱人群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等代谢紊乱疾病的实质问题,让他们自己“驾驭血糖、平稳血压、健康调脂、平衡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