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集中带量采购将进入巩固与提升的关键期,政策重心从“扩面降价”转向“稳价提质”,通过动态调整中选规则,确保降价不降质,推动行业向规范化、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是,带量采购持续推进,采购范围全域化。到2025年,省际联盟和省级带量采购品种超声刀头、结扎夹、神经介入弹簧圈、乳房旋切针、骨科创伤类、口腔种植体、关节骨水泥、冠脉扩张球囊、冠脉药物球囊、冠脉血管内超声诊断导管等7类10种耗材已经实现全国区域100%覆盖。
双腔起搏器、冠脉导引导管、冠脉导引导丝、手动腔镜切割吻/缝合器及钉仓(钉匣)、房间隔穿刺鞘、电生理导管鞘、房间隔穿刺针、体表定位参考电极、灌注管路、电定位诊断导管、磁定位诊断导管、心内超声导管、电定位治疗导管、磁定位治疗导管、冷冻治疗导管、电动腔镜切割吻/缝合器及钉仓等均已实现90%以上区域覆盖。
市级集中采购将扩大“补充”范围,向县域医共体延伸,重点覆盖基础耗材和低值医用材料。新形态的集中采购,如试剂+设备的“套餐采购”、AI辅助耗材等新型产品的采购,也将逐渐进入集采范畴。
二是,一品一策优化完善,集采规则精准化。针对不同品类特性,集采规则趋向精细化。例如,人工耳蜗集采设置“3.0T核磁兼容”技术加分项,引导企业技术升级;外周血管支架按治疗部位(下肢/非下肢/静脉)分组竞价,兼顾临床需求与市场竞争。这种差异化策略有效平衡了市场竞争与行业创新,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供给风险。
三是,全国联采与区域协同,打破区域壁垒。省级联盟加速向全国性采购升级,2025年浙江和福建牵头的省际联盟已经实现全国联采,覆盖32个省级单位,未来此类项目会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全国联采通过统一规则、协同议价,降低行政成本,避免地方保护,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
四是,深化价格管理,动态调控与合理价差并行。深化价格联动机制,对已集采品种实施常态化监测。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省对价格虚高的品种持续挤压水分,对供应不稳定或成本上升的品种动态调整中选价。同时,建立企业内和企业间同品差价调控机制,例如人工关节接续采购中,中选产品价格差从2.8倍缩至1.1倍,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此外,非中选产品挂网价不得高于中选价1.5倍,违规产品暂停采购。
五是,信用管理与结余留用政策双轮驱动保障集采落地。信用评价制度与医保结余留用政策成为集采执行的核心抓手。前者对供应不稳定、质量不达标企业实施分级惩戒,后者通过建立“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激励机制,将医保节约资金返还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集采执行率纳入绩效考核里,激励优先使用中选产品,保证集采结果的执行。
六是,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技术突破重塑市场格局。五批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保持上升趋势,如冠脉支架2020年第一次带量采购国产化率70%,2022年接续采购国产化率提高到80%;骨科人工关节也从第一次带量采购的52%上升到接续采购的6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产化率骨科脊柱类耗材70%、人工晶体60%、骨科运动医学类45%、人工耳蜗30%。
七是,从采购、使用到结算全流程规范闭环管理。强化集采产品进院、配送与使用监管。国家医保局要求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平台采购,实时上传库存与流向数据,并建立质量追溯系统。同时,将高值耗材网采率纳入医保飞行检查,对未完成协议量、高价非中选产品使用异常的机构进行约谈。推行医保基金与企业直接结算,缩短回款周期至30天内。
八是,技耗分离,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协同推进。2025年是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重要一年,目前已经出台24个立项指南,各省在今年第三季度要完成价格的调整,并在2~3年内形成全国统一价格。国家医保局明确,与集采耗材紧密关联的手术治疗类项目优先纳入调价范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与集采形成合力,通过“技耗分离”原则降低耗材占比,引导医疗机构减少对高值耗材的过度依赖,提升技术劳务价值。
九是,医用耗材集采从“价格发现”到“价值采购”转型。2025年我国医用耗材集采从“价格发现”到“价值采购”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时期,需在“保基本”与“促创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通过规则创新、机制完善与技术赋能,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和医疗机构对耗材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价格低廉,而是更注重质量、性能和适用性等。价值采购能够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医疗需求,适应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未来将有更多的数据和技术手段用于对医用耗材的价值评估,为价值采购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推动价值采购不断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