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子坚定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中医药院校有必要将其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笔者认为,应遵循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目标,明晰“为什么融、融什么、怎么融”的思维脉络,探索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特色路径。
为什么融:推动中医药人才的全面培养,提升立德树人质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中医药院校助力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肩负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医学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培养出对“对中医药文化有深度认同、对中医药事业有深厚感情、对中医药发展有充分自信、对中医药理论有深刻领悟、对中医药实践能力有深入掌握、对社会责任有强烈担当”的“六有”中医药人才,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增强医学生坚定的中医药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包含着丰富的医理知识、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推动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既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与感染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又提升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效,促进医学生健康成人成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和学校特点,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有针对性开展思政课教学,有力塑造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新时代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工作注入文化动力、创新活力和特色魅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医药卫生人才。
融什么:挖掘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扩展思政课教学空间
文化自信资源内容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只有秉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形成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思政育人有巨大赋能作用,中医药院校作为医学专业特色院校,更应将中医药文化中“大医精诚”“仁爱济世”“仁者爱人”等相关理念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激发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精髓的情感共鸣与理性认同,增强医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形成的政治素养与文化底蕴,以丰富的中医药元素提振新时代医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更多立志报国、挺膺担当、服务人民的时代新人。
工匠精神资源内容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体现着从业者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中医药文化之所以能永葆创造性、鲜活力,与其蕴含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分不开。在中医药典籍中,不乏众多名医大家孜孜不倦治病救人的故事,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张仲景博采众长、孙思邈大医精诚等。可见,古人行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名利,而更看重对健康和生命的终极关爱,这些医德医风经过历代医家的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工匠精神的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有助于极大激发医学生创新创造潜能,有效提升职业品格和道德风范,培育更多德才兼备、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医学专业人才。
价值观资源内容
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旨在以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实现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中医药医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相同、智慧相契、内在相融,如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情怀高度一致,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智慧内在相融,大医精诚追求与诚信追求一脉相承。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阵地作用,让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价值观深深扎根于思政教育的始终,实现两者联合创新、协同育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医学技能人才。
怎么融:践行“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探索特色化思政教学路径
大思政课旨在立足思政课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浓厚的全社会共同育人大格局、大氛围、大环境。中医药院校要以“大思政课”建设理念为引领,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学,实现中医药文化浸润与思政课价值引导共同发力,达到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课程融合
要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内容对接。中医药院校要依托于各门思政课的特点以及学科属性,将中医药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哲学理念有机融入到教学之中。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课程中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医学生感悟中医药事业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帮助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涵养良好医德医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融入中医药发展历史和特色发展理念,引导医学生强化青年使命担当,助力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融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方针,鼓励医学生以广阔视野思考中医药未来发展规划。
教学场域融合
要挖掘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场域资源。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拥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独具一格的校史陈列馆、荆楚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馆、中药植物园;环绕三和文化广场的中国古代中医八大名方;用中医中药文化典故来命名的校园道路;教学楼、实验楼的走廊还有许多古今中外著名医药学家的事迹展览……这些都为我们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场地。以荆楚中医药博物馆为例,它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平台,思政课教师通过边走边讲的形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活”起来。
实践活动融合
要加强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育人的实践教学。第一,组织医学生到基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助力人民健康,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对口精准扶贫、暑期“三下乡”、健康卫士下基层等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自觉用真善美塑造自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第二,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景点开展研学活动,到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开展志愿活动。学校与荆州博物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围绕博物馆内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让荆州博物馆变身学生“第二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提振中医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