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基于CIPP评价模型的探索
2025.03.26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当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针对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并实施了一套基于“医教融合”理念的改革思路,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强化实践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

  教学模式创新:基于CIPP评价模型构建“医教融合”理论框架

  《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模块。然而,现有课程无法完全满足研究生的培养需求,主要问题在于课程内容过于宽泛、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改革难度加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引入了CIPP(决策导向评价模式),包括Context(背景)、Input(输入)、Process(过程)、Product(成果)评价模型,作为课程改革的工具。

  CIPP评价模型通过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4个维度,为教育决策提供综合信息,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优化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了以“医教融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跨学科导师团队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构建一个跨学科的导师团队,结合临床需求和科研成果,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真正理解并应用到临床与科研实践中。

  课程结构重建:临床到基础的系统整合

  教学改革后,将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临床应用到基础研究的原则,以临床需求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为导向,采用系统分类法重新组织《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内容。根据具体专题的需求,逐步展开相关知识和研究技术的学习,旨在将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内容有机地整合,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加以展示。

  在采用系统分类法进行教学改革后,所有课程内容将更加具体化和系统化,有效避免了之前的空洞、宽泛以及学习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学生将能够全面体验从临床需求到基础研究,再到基础研究成果反哺临床的完整过程,即“bedside-to-bench-to-bedside”。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系统医学知识和科研思维,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目标,掌握如何运用科研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预见未来解决临床需求的方向。此举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创新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手段多样化:翻转课堂与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的引入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改革还引入了翻转课堂和小规模在线课程(SPOC)。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理论,课堂上则进行讨论和实践,增强了互动性和针对性。SPOC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途径,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科内容。

  实践环节强化:导师团队合作与临床实践结合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西医结合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将实践环节引入课程改革中,通过将学生分配到导师的实验室和临床实践场所,帮助他们亲自参与科研项目与临床操作,真正解决临床问题。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科研与临床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从而获得更好的科研能力和临床经验。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