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院区同质化管理,信息要先行。这是医院领导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张琪介绍,华山医院在上海拥有总院、虹桥院区、宝山院区、浦东院区以及江苏分部5个院区;华山医院主导运营、与福建省政府合作共建的“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是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
华山医院在多院区信息化建设路径上,积极探索,通过不断优化集成模式,克服异构系统带来的难题,为医院业务流程优化、服务模式创新与管理能效提升,开辟出“跨系统联动”的新局面。
多院区信息化建设的“另一条路”
由于历史原因,华山医院的信息化情况较为复杂,各院区核心系统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统计过,在内网的核心系统有186个,厂商不同、版本不同,整体处于新老系统并行阶段。”例如,2012年底运行的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原华山医院北院)作为当年上海“5+3+1”郊区新建三级医院,信息系统相对独立;2021年整建制并入华山医院后,如何在进行同质化管理的前提下,解决历史数据迁移难度大、不影响医生操作习惯等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除统一系统外,多院区的信息化建设有没有另一条路可走?”张琪介绍,为平衡多院区同质化管理与个性化需求,华山医院选择了“另一条路”:建设数据中心,统一管理人员、科室、检查检验等基础元数据,确保各院区的数据底座一致、上报口径一致;在应用架构和系统供应商的选择上,则保持开放态度,允许各院区系统保留个性化功能;通过集成平台建设,实现接口的统一管理,降低异构系统的交互成本与难度。
此前,华山医院使用过一款ESB产品,对在何种业务场景下使用何种集成技术,积累了大量经验心得。2020年,借助参与互联互通测评契机,在推动新一轮集成平台建设时,华山医院信息中心很快确定了集成平台的选型要点。
首先,应具备个性化定制能力,满足医院需求。华山医院信息中心希望基于集成平台建设“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由医院专职人员深度参与平台管理,而非仅通过平台看到端口映射关系。因此要求平台可配置、可视化,操作界面要友好易用,便于医院实时监测平台运行、根据风险提升进行事中质控、查询服务调阅情况等,实现服务注册、应用配置、服务监控、服务安全、资源调度等方面的系统化管理。
其次,注重与现有系统的兼容和过渡平稳。华山医院充分考虑各类核心系统的集成需求,特别征询了HIS公司的意见,以确保集成平台与核心系统的无缝对接,保障医院业务连续性。
第三,注重平台厂商的服务响应速度。张琪认为,当医院有个性化配置或改造需求时,平台厂商能否快速响应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是衡量合作价值的重要标准。
2020年,经分析评估,华山医院引入Rhapsody集成平台,并在其基础上搭建“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
“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的功能需求,充分对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0年版)》。据张琪介绍,信息中心统筹安排,要求系统供应商不能使用基于视图、数据库直连等传统集成方式,要将功能模块封装为标准API服务,在集成平台统一注册、调用,所有服务调阅需留痕。“我们从HIS和电子病历系统做起,再拓展到医技系统,最后是外围,每个系统都需联调。这项工作需要各家供应商的配合,涉及大量的协调沟通和技术改造。”
华山医院信息中心投入一主一备两名人员,负责“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的日常管理,对平台服务进行了细致的等级划分:严格把控人员信息等基础调阅服务,确保信息安全与规范使用;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其他服务允许第三方用户自行发布与调用,但所有发布的服务都需在平台上记录调阅量和返回时间。
“跨系统联动”成效显著
自“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上线以来,华山医院持续推动数据、流程、服务的“跨系统联动”,卓见成效。
首先是业务流程优化。
借助“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华山医院为医务部门打造“医务管理平台”,整合多个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实现床位、手术等重点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比如,当医生申请四级手术时,该平台将自动从电子病历等系统调取其已完成三级手术的台数,从教育平台获取相关资质与考核成绩,进行综合审核后将结果直接反馈到医生工作站,开放四级手术权限,提升申请效率和准确性。
在医疗业务质控方面,以VTE防控为例,医生书写病历时,医生工作站会弹出VTE评分要求,评估结果将直接推送到“医务管理平台”。如果医生未对有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医务部门将及时干预,将VTE防控转为事前与事中质控。
在绩效计算方面,针对最易“扯皮”的手术绩效等问题,信息中心基于“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为绩效办公室开发专门应用,自动从各系统提取手术申请单、手术记录、术中计费明细等关键数据,在月中推送给主刀医生提前核对。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绩效办与信息中心的数据提取、绩效核算等工作负担,还促使医生更加及时、准确地完成病案书写,避免术中费用漏计等情况。
第二是业务模式创新。
以“血糖管理”为例,华山医院基于“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打造新模式:当患者血糖出现预警值或危急值时,检验系统将自动推送至医生工作站并发起会诊请求;医生点击同意后,会诊信息自动发送给内分泌科当班医生;系统自动为内分泌科医生开通授权,使其能够访问患者信息,及时给出会诊意见。这就使得内分泌医生的管理范围从本科室的20张床扩展到全院3000张床,实现了全院血糖风险患者的实时、统一管理。
康复科的业务也迎来了突破式发展:传统的康复治疗模式受限于康复科床位数量,无法满足大量患者的康复需求。基于“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康复科与护理部紧密合作:患者入院时,护理部填写护理记录单评估患者情况,评估结果通过平台直接推送给康复科;康复科主动联系有术前康复需求的患者,在其他病区床位上开展康复治疗。术前康复的及时介入,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了床位周转效率,还使康复科的业务量实现了几何倍数增长,多方共赢。
第三,为信息部门带来管理变革。
“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已成为华山医院信息中心自身业务管理的有效工具:通过统计各类服务的调阅数据、端口流量等关键信息,信息中心可实时评估系统/应用的实际运行情况,为IT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比如,对运行效率低或访问量骤降的系统,可及时调整服务器资源配置甚至下线,避免资源浪费。
平台还将管理范畴延伸至供应商和用户部门,让IT管理更加规范、精细。比如,以往影像调阅出现卡顿时,由于涉及多个系统,厂家之间可能互相推诿。平台可清晰展现各服务调阅的起止时间、传输耗时,精准定位卡顿或无返回的环节,极大便利了IT运维人员的判断与问题的解决。
集成平台建设与应用的三点心得
针对异构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问题,华山医院持续改进、深化应用,成果水到渠成:在2023年度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中,华山医院顺利获评五级乙等。
对于正在选型建设集成平台的医院信息同仁,张琪给出三点建议。
首先,明确建设目标。也即医院信息部门要想明白希望借助集成平台实现何种效果。
其次,规划人员投入。“集成平台的运行管理不能完全依赖第三方。”张琪认为,医院信息部门必须投入人力,把平台服务管起来。“如果不管,线下如蛛网一样的乱麻,马上又会在线上重现。”
第三,注重医院实际情况。张琪建议,医院在选型过程中可邀请平台厂商深入医院调研,结合医院业务量、系统情况和IT资源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出具可行性报告。“这样才能更贴合医院实际需求,确保平台落地并发挥最大效益。”
在谈及华山医院下一步信息化重点时,张琪谈到,首先是在区域医疗方面,华山医院将与各区县医院、社区医院加强合作,实现优质诊疗资源的下沉与共享;其次是搭建相关医疗垂域模型,并与医院应用深度融合,探索AI在员工培训、患者服务、临床决策支持等方面,以及在中医眼部针灸等专科领域的创新应用;第三,推动研究性病房建设与临床业务系统的打通,实现科研与临床业务的深度整合,构建“项目立项-受试者招募-实验药物使用-经费报销”等全流程一体化链条,支撑华山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这些功能的底层实现,最终都将依托于互联互通服务管理平台。”张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