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宣布,其联合中国移动甘肃公司,凭借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部署的创新模式,成功搭建DeepSeek-R1模型,显著提升了医院服务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
作为深度求索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AI)模型,DeepSeek凭借其出色表现,一经亮相,便得到广泛关注。DeepSeek高效精确的性能表现,展示了其在教育、医疗、金融、客服等领域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各行各业掀起了智能化升级的热潮,作为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幼健康服务也在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改善就医体验
DeepSeek有多厉害?北京市市民刘女士有直观的感受。刘女士的孩子今年8岁,4年前被查出腺样体肥大,夜里睡觉打鼾,张口呼吸。虽然当时鼻内镜检查发现,孩子腺样体堵塞后鼻孔已经超过70%,但医生还是建议保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孩子的症状缓解不少,但没有彻底痊愈,现在睡觉偶尔打鼾,患感冒时症状会加重。
不放心的刘女士在DeepSeek上询问,自己孩子的情况是否需要手术。“孩子8岁,腺样体肥大4年,偶有打鼾,需不需要手术?”在刘女士把问题输入对话框后不到3分钟,DeepSeek就给出了一份报告。从腺样体手术指征评估,到保守治疗建议;从手术方案与风险,到处理意见,报告看起来全面而翔实。报告最后建议,当前偶发打鼾若无并发症,可优先尝试3个月鼻喷激素(如内舒拿)﹢生理盐水冲洗。若治疗无效或出现呼吸暂停、听力下降等预警信号,则需手术。建议1个月内完成睡眠监测与耳鼻喉专科评估,避免延误颌面发育关键期。
“报告太详细了。”刘女士对结果感到吃惊。“专家门诊量很大,工作繁重,感觉他们也很难有时间把诊疗情况介绍得这么详细。”刘女士表示,巧的是,DeepSeek提到的保守治疗方法,跟专家说的很接近,连用的药物都一样。
同时刘女士也明白,DeepSeek给的答案只是个参考,毕竟,输入的问题稍有改动,也许就会出具一份完全不同的答案。
DeepSeek能做的不止为患者提供参考。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信息中心主任张斌看来,以DeepSeek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重构医疗生态。“人工智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服务体验,拿最常见的挂号来说,假如一位患者要挂号看医生,他可能并不清楚自己需要挂哪个科室,更不知道挂科室的哪位医生,毕竟每一位医生专业擅长领域不尽相同,而且这位医生有没有号也不确定。”张斌表示,在接入人工智能的挂号系统上,患者描述自己的症状后,挂号系统会分析患者病情,再结合医生的擅长与排班情况,给出挂号选项,患者只需点一下电脑或手机屏,就能完成挂号全过程。
据悉,目前,通过接入DeepSeek,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升级医院智慧妇幼APP、微信公众号,上线“智慧就医指引单”,以患者为中心打造诊前(挂号、咨询、签到、缴费)、诊中(检查预约、用药指导、报告解读、智能导航)、诊后(智能客服、智能随访)全流程智能服务,让患者全程有“人”贴心指引,看病更加便捷。
无独有偶,近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成功自主搭建高性能GPU算力平台。该平台部署了DeepSeek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地化AI智能体。“在医疗领域,AI模型的应用已初显成效。在预约挂号环节,AI能够精准推荐科室及医生,可极大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该院计算机技术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机协同”精准治疗
近日,一场特别的多学科会诊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6层会诊中心开展。在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倪鑫的主持下,来自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等科室的13位知名专家,对一位8岁男孩的病情展开缜密讨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会诊还多了一位“神秘专家”——该院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联合科技公司研发的AI儿科医生。
“这款专家型AI儿科医生可作为临床科研助理,帮助医生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和权威指南,辅助医生进行疑难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升临床决策效率。”倪鑫说。本次“上岗”的专家型AI儿科医生整合了北京儿童医院300多位知名儿科专家的临床经验和专家们数十年的高质量病历数据,通过结构化临床推理范式训练,构建了覆盖儿童常见病与疑难病症的立体化知识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AI的成长,量变已积累成质变。从辅助诊断、辅助读片,甚至在疑难杂症诊治方面,人工智能表现都相当突出。“在看诊环节,目前AI展示了其独特的价值。”张斌介绍,以DeepSeek大模型为例,在疑难病多学科会诊过程中,DeepSeek作为辅助工具,能够快速分析患者病历内涵、提供辅助诊断建议,并结合最新的医学指南和研究数据生成诊疗方案。通过AI技术,使得多学科会诊的效率和准确性得到显著提升,医生可以更高效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张斌介绍,应用AI,还可构建院内诊疗服务知识库,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临床数据中心及医学相关指南文献的临床诊疗智慧大脑,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多场景知识模型。AI可在相似病历及诊疗方案获取、医疗数据统计等多场景辅助医生,帮助其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医疗决策,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基于指南等循证医学证据,AI能够自动识别孕妇现阶段缺失的检验检查项目等数据,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诊疗建议,实现了“人机协同”的精准医疗模式。该院孙蓬明教授团队已将AI大模型应用于宫颈癌筛查,依托AI大模型对宫颈癌筛查患者的多模态数据进行深度训练,有效促进了疾病的早诊,改善临床结局。在该院营养门诊,系统仅需 10秒便可基于孕妇的血糖指标、饮食日志、代谢特征等数据,生成营养需求方案和个性化膳食方案,并标注关键营养素缺口预警,为孕妇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营养指导。
医生不可替代
相关专家指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AI将在医疗服务上发挥更大作用。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大语言模型在生活用语范围内可靠性较强,但论及医学诊断,总有“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情况,患者向AI发出的指令不同,它给予的回答也会千差万别,因此患者并不能脱离医生,单纯依赖AI。
据媒体报道,在被问及对于AI能否彻底取代医生时,倪鑫表示,“AI医生没有医师资格,真正具备医师资格的是人类医生,处方不仅仅是几张纸那么简单,它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和人性的温度。”倪鑫描述说,当机械臂悬在半空准备为患者做手术时,患者需要的不仅是手术成功,更需要的是医生可以轻拍肩膀说“别怕”,AI算法可以推送百万份诊疗指南,但无法感知抑郁症患者藏在玩笑里的求救信号,也看不到当癌症患者听到“五年生存率”时颤抖的嘴角,这份温度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
“医学是人学,不单纯是一个技术活。医者的经验与直觉、对患者个体差异的考量,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杨杰孚强调,医道重温度,离不开人文关怀,在面对面交流时,医生对患者处境的考虑,对难言之隐的觉察,也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
“我们团队也在尝试利用大模型分析疑难病例,我认为其潜在价值是巨大的。然而,医疗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特殊性,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是患者,容错率极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表示,即便数据上仅有万分之一的错误,放在每一个患者身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刘忠军表示,将人工智能嵌入医疗诊疗流程、面向患者,还需一步一个脚印,谨慎而行。只有当技术相对成熟,经过了无数次试验验证,其准确率确实有保障时,才能将其投入实际使用。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医生进行把关。在推广之前,还需进行积极深入的探讨,以确保数据安全。
刘忠军说,人工智能技术的终极目标并非替代医生,而是让医生从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更专注于与患者的深度沟通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应以临床价值为衡量标准、以患者安全为底线。只有这样,这场技术革命才能真正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