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童安荣,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童安荣指出,当前中药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在政策扶持方面,虽有总体方向指引,但各地落实细则不够完善,缺乏对中药大健康产业从种植、研发、生产到销售全链条的系统支持。从质量把控来看,中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产业创新层面,中药企业普遍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制约了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为此,童安荣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国家应出台更为细化的中药产业扶持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对中药企业在技术创新、设备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补贴与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二是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建立从中药材种植源头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机制,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质量信息实时监控与可追溯。加强对种植、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确保中药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中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专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企业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实现互利共赢。同时,政府应设立产学研合作奖励机制,对成效显著的合作项目给予表彰与奖励。
四是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批既懂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科技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中医药人才投身中药产业发展,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