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质量受中药材基原、产地环境、生长年限、加工炮制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很难通过简单的性状等级划分或几项指标成分含量来评价其质量优劣。各地域、医院的用药习惯不一样,对饮片的需求各异,目前中药饮片集中采购流程难以匹配近万家医疗机构的个性化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张涤认为,中药集采的改进需兼顾质量保障、市场稳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优化质量评价体系,平衡传统与现代标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新增100余项中药标准并修订500项现有标准,但需避免过度依赖理化指标而忽视传统炮制工艺和道地性评价。
二是强化道地药材认证。中药饮品集采中需要关注中药材道地性,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和质量追溯体系,确保集采药材的疗效稳定性,同时需要符合不同地域医疗机构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动态调整集采目录与价格机制。中药价格受自然条件、种植周期影响大,动态目录调整机制能灵活应对市场供需,避免因集采低价导致供应短缺。
四是加强区域协同与产业链整合。推动联盟采购模式,联合多省形成采购联盟,提升议价能力并降低交易成本。扶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升级,适应集采低价竞争。
五是完善配套政策与监管机制。中药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高,可适当延长集采合同回款期限,或提供专项贷款支持企业周转。强化全流程监管与追溯,从种植、炮制到流通环节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防止以次充好,修订后的药典标准需配套抽检和惩罚机制。
六是促进中医药特色与创新结合。支持民族药与院内制剂开发,通过集采政策倾斜,推动传统配方现代化,提升市场竞争力。对道地药材设立专项集采规则,或引入保险机制对冲自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