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发挥中医优势 助力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建设
2025.03.1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精准医疗的概念由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它是针对现代医学还不够精准,存在着无效医疗和过度医疗这个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精髓在于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为患者提供深入到分子和基因层面的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对实现治疗效果最优化、遏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一经提出就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和方向,主要发达国家竞相进行布局。

  中国精准医疗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更快。2015年2月,我国成立“中国精准医学战略专家组”,“精准医疗”也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积极跟进全球精准医疗的发展和研究。当前,中国精准医疗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基地和团队,分子标志物、大数据等研究发展迅速等。

  但是,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精准医疗费用较为昂贵。单独为患者定制的个性化医疗不能大规模跑量降低成本,因此精准医疗比普通医疗服务昂贵。二是精准医疗整体服务规模有限。精准医疗通常是一个病患面对一个团队,医疗服务体系很难承受这个模式全面铺开。三是现代医学本身的局限性。现代医学对于生命的理解和疾病基因的解析仍然是有限的,对许多疾病缺乏敏感诊断手段和有效治疗方法,精准医疗的发展还处在探奥索隐的路上。

  精准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中国有中西医两个并行的医疗服务体系,“中西医并重”是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求。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医疗服务体系,数千年来一直在遵循天人相应、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进行医疗实践,疗效卓著。精准医疗的同病异治、个体化医疗思想与中医的基本理念一脉相承。这表明,精准医疗既是在接近和借鉴传统中医理念,也是对中医价值与魅力的侧面印证,这就为中医与精准医疗架起了沟通交融的平台。中医的优势在于简便廉验,其理法简约、手段便捷、费用廉俭、效验明显。发挥中医的优势,提升中医在发展精准医疗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是发展中国精准医疗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具体地说,推动中国精准医疗的发展,应在厘清精准医疗概念的基础上,推动中医与精准医疗在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预防三个层面的紧密结合,助力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建设。

  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精准医疗新理念

  正确认识精准医疗的概念,是推进精准医疗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一个好的概念可以引领行业的发展风向,优化和集聚社会资源。打造融入中医元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疗新概念,是构建中国式精准医疗体系的基础。

  精准医疗概念是一个舶来品,美国医疗界最早将其定义为建立在了解个体基因、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基础上的新兴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法。这个定义的本质在于,变对“症”用药为“依据遗传信息的量身设计”,即以基因测序等诊断技术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通过基因筛查进行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

  中国对于精准医疗的解读,应有自身的国情考量。我国存在医疗支出占比较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数量庞大、发病病种多、慢性病高发和人口老龄化等情况,这就决定了精准医疗不能只关注生物组学和基因组学,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就提出了自己的定义——精准医疗作为一种科学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通过集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统医学方法,科学地认识人体的机能和疾病的本质,系统优化人类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的原理和实践,以安全、有效、经济的健康医疗服务获得最大化的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后来,复旦大学王明伟又将精准医疗的内涵以哲学化的表述概括为,用最适当的方法治疗最合适的患者,同时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治疗收益。

  相比于美国版定义,中国版的精准医疗定义内涵更深、外延更广、容量更大,它在强调现代科技不能仅局限于分子层面的同时,为其他科技以及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的融入预留了发展空间,并把安全、有效、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更适宜于中国精准医疗发展的实际。精准医疗本身一直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其内涵也必然是处在不断完善的动态建构中。在中西医两条腿走路的背景下,中国的精准医疗概念,理当包含中医与现代医学互参互信、共谋健康效益最大化的独特内涵,以及用中医理念融入和引领精准医疗前行的文化自信。

  发挥好中医在精准诊断中的参与作用

  中医参与精准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对精准诊断的参与,是指中医诊断主动参与精准诊断,或与遗传分子的诊断相结合,或独立提供中医辨证诊断,为中西医协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这是因为,基因测序难以顾及基因与环境的互动,需要中医参与精准诊断。精准诊断主要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测序,但遗传基因组并不包含所有疾病信息,许多重大疾病的根本原因可能不是基因组的原发突变,而是环境和基因组相互作用的结果。有研究显示,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基因的权重只占15%~20%,而生活方式等非基因因素权重却占60%。这一内容与中医的天人相应理念相吻合。因此,基因测序需要与中医诊断相结合,以全面揭示疾病的多因素复杂性。

  人类对基因认知存在的局限性,需要中医参与精准诊断。基因检测虽然是可以跳过现象直抵本质的关键证据,但并非万能,不可能达到100%准确率。目前能真正破译读懂的遗传密码,不超过人类基因组总量的3%,而精准医疗的起步点就是分析和应用这3%。剩余97%的遗传密码破译非常缓慢艰难。而且,基因的“精准”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因为即使发生了基因变异,也未必引起疾病症状。基因检测与疾病预测二者有相关性,但没有必然性。这就需要通过中医的司外揣内(黑箱)、见微知著(全息)、以常衡变(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的全面诊断。

  精准医疗大数据建设艰巨复杂,需要中医诊断数据的参与。精准医疗大数据的复杂度远高于传统互联网大数据,需要通过更多维度的数据,更加精准地分析出病因,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人口数量庞大,针对每一个体进行基因测序并收集代谢组、微生物组等信息,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和完善的极为艰巨的任务。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既是精准诊断的有力工具,又是中国精准医疗建设中特有的大数据资源,可为中医参与精准治疗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

  推进中医在精准诊断中发挥参与作用的关键举措

  推动“辨证”与“辨基”诊断结合,构建中医参与精准诊断的新诊疗模式。中医诊断从宏观层面进行辨“证”(望闻问切收集的症状及体征),精准诊断从微观层面进行辨“基”(“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学”等的简称)。基因诊断的局限性,需要中医诊断来为精准诊断提供参照和补充(如脉象可揭示西医检查无法确证的各脏腑的寒热虚实及阴阳气血运行情况)。既考虑西医发病的分子机制,也考虑中医证候的宏观外在表现。

  通过精准医疗的现代技术来量化和分类“证”,使中医辨证微观化。在进行基因检测的基础上,结合利用并普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创制的中医九种体质辨识法,提升人群表型(个性形态、功能等方面的表现)收集的效率。同时运用数据信息技术研制从症状辨别证素的辨证量表,构建证素辨证的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提高中医辨证的精准性。

  建立“互联网+中医”平台,完善精准医疗大数据建设。建立“互联网+中医”平台,采集保存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建立相关的中医数据库,丰富和完善精准医疗大数据。发挥大数据的多组学研究和中医证候分类的优势,整合海量组学和临床大数据信息,应用生物信息分析工具,推进中医特色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

  发挥好中医在精准治疗中的协同作用

  中医协同参与精准治疗的必要性

  中医对精准治疗的协同作用,不是指中医处于从属地位,而是指中西医相互配合,中医全程参与并在推进精准医疗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精准治疗的对抗式治疗需要中医的整体调节来协同。精准治疗从基因微观层面诊疗疾病,以药物等外力方式来对抗疾病,这种对抗式治法容易产生耐药性和反弹,效果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中医防治疾病是用恢复整体秩序的办法使局部病变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逐渐恢复原有功能,同时可因人、因地、因时针对病机变化、疾病演变作出辨证,灵活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

  靶向治疗需要中医发挥对其的增敏和减毒作用来协同。精准治疗通过靶向疗法,以精确打击代替地毯式轰炸,致力于副作用最小化。但靶向治疗也不可避免有副作用,尤其是部分疗法和药物存在短期有效、长期副作用大的情况。这些副作用目前尚缺有效的临床应对手段。而中医药物疗法强调遣药组方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或组分可通过作用于多个靶点而共同发挥治疗作用,克服单靶点药物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和产生抗药性的局限性。此外,中医非药物疗法善于以安全方便的方式调动自康复能力,对于改善症状和预后、促进疾病向痊愈逆转也有突出的独特效果。

  精准治疗相对高昂的费用需要擅长以低成本维护健康的中医来协同。精准治疗能够减少试错治疗成本,一定程度降低经济负担。但精准治疗通常需要大型人群队列资源、基因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以及大型精密诊疗设备等基础设施,需要社会工作者、卫生经济专家和信息专家等参与配合,其实面临很大的经费问题。靶向治疗也使常见病变得小众化,抬升了药物研发和治疗成本。精准医疗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普通门诊,给支付体系带来很大压力。而中医能以较低的投入提供有效验的服务,可显著减少精准治疗的费用和时间。

  推进中医在精准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的关键举措

  建立中医参与精准治疗的协调机制。通过中医深度全程参与的中西医联合攻关,进行精准治疗,以中医护航,形成一批中西医联合诊疗的临床路径和治疗共识,以中西医协作模式提高精准治疗的疗效。

  积极推进中医药物疗法全程参与精准治疗。将中医药物疗法作为综合治疗手段之一贯穿精准治疗全过程,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以中医的协同治疗提高精准治疗的疗效、减轻其副作用以及进行巩固性康复治疗,以中医协同治疗耐药性患者、基因无突变患者或无力支付靶向药费患者,以提升临床疗效、改善生存质量。

  积极推进中医非药物疗法全程参与精准治疗。中医非药物疗法安全易行,成本低廉,效用明显。探索建立让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使用非药物疗法,并指导患者用非药物疗法进行自我治疗的医疗机制。加强非药物疗法的科普教育,提升民众对非药物疗法的认识和信心,形成一种医生做治疗保健与医生指导下患者做治疗保健相结合的医疗新模式。

  发挥好中医在精准预防中的引领作用

  中医在精准预防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必要性

  精准预防是面向目标人群,通过基因检测测出疾病易感基因,评估未来发生疾病风险,据此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或干预,预防未病之病的方法。相比于作为现代预防医学前沿的精准预防,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优势独特而卓越。

  以防病为主的精准预防,需要中医养生的系统性健康保健体系来支撑。精准预防的核心是,提前获知人的原始DNA结构表达,避免与相关诱发疾病的环境接触而预防疾病。中医预防隶属于中医养生体系,不仅防病,还包括通过饮食、起居、情志和运动等方面的日常综合调理等,其关注的范畴、目标比精准预防更广、更高,预防效果也更好。

  以对抗和干预致病的外部因素为主要手段的精准预防,需要以中医对生命规律的遵从(应天之序)来引领。精准预防侧重于关注引发疾病的外部因素,不断寻找对抗这些引发疾病的外部因素的方法(如接种、隔离、消灭微生物、割除组织等)。而中医预防更关注人体内部因素,通过养精神、适四时、调饮食、练形体、服药饵等来平衡阴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隶属于现代预防医学属性下的精准预防,需要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深度参与。将精准医疗提前到精准预防,结合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少发病和不良预后的比例。但现代预防医学临床服务的四个主要内容,即健康咨询、健康筛查、免疫接种、化学预防,均是以西医方式进行,缺少中医元素,需要增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中医技术手段调整人的内外环境,实现人体阴阳平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健康目标,使精准预防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中医在精准预防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举措

  扎实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将富含中医元素的健康教育置于第一预防举措的地位。健康预防理念特别是健康生活方式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通过教育养成,制止引发疾病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推动疾病预防向健康预防转变。

  大力传播中医养生理念和保健方法。将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技术方法进行时代性和通俗性解读,以人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进行持之以恒的示范性普及宣传,扩大传播覆盖面,增加传播频率。

  构建和推广低成本的家庭中医自我健康管理模式。许多中医养生方法随时可行、成本很小、效应可观,可用于居家日常养护。探索使百姓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干预自身健康的途径和方式,把“预防是专家的事”变成“健康是自己的事”。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