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白居易《闻雷》中写道“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惊蛰时节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被惊醒,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出勃勃生机。从气候特点来看,惊蛰时节气温回升较快,但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如突遇阴雨天气或冷空气频繁侵入等气候,易出现“倒春寒”的现象。
春雷唤醒的民俗记忆:“炒惊蛰”
“炒惊蛰”是惊蛰节气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人们将黄豆、芝麻等五谷杂粮炒熟,炒的过程,就像是在“炒去”冬日的寒冷,“噼噼啪啪”声响,又象征着春雷惊醒蛰伏的昆虫。在“炒惊蛰”的过程中,人们还会加入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食材。例如,加入花生健脾和胃,加入红枣补气养血,加入桂圆补益心脾等。炒制后五谷杂粮还有温通经络、温散寒邪的功用,给这项民俗增添了中医养生的内涵。
养生原则:健脾补气化春湿,疏泄肝郁顺阳气
惊蛰时节,时常会有冷空气来袭,出现阴雨绵绵的天气,此时寒湿较重,人体容易外感寒湿之邪,出现怕冷、周身困重乏力、肢体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表现,平时除了要散寒化湿,还要学会健脾补气,让人体有足够的正气,抵御外界的寒湿邪气。
古人将春雷视为阳气上升、阴阳相争的象征,惊蛰时节,春雷始鸣,阳气升发越发旺盛,驱散阴霾,阴气逐渐退去,万物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此时人体阳气也开始升发,若升降失调,阳气升发不利,则会出现“春困”、疲倦乏力等症状;若阳气升发太过,则会出现“春烦”、失眠等症状。
因此,惊蛰时期的养生原则为散风寒,疏肝气。饮食上,可以食用生姜、紫苏叶、广藿香、薏苡仁、桂枝等散寒健脾化湿,还可以食用党参、黄芪等补气固表,配合玫瑰花、佛手等疏肝理气。
生活上,宜放慢生活节奏,多到户外踏青散心,感受仲春时节,花草萌发生长与虫鸣合奏的春景。既能陶冶情操、愉悦心情,缓解压力、舒缓情绪,还可以疏泄肝气;“运动养阳”,可以通过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各种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肝气的升发。
以下推荐几个药膳与养生妙招。
药膳推荐
佛手陈皮饮
食材:佛手5克,陈皮3克。
功效:疏肝行气解郁。
做法:上述食材洗净后放入锅中,放入适量清水,煎煮约30分钟,代茶饮。
天麻川芎滚鱼头
食材:鳙鱼头1个,天麻10克,川芎5克,生姜3~4片,食用油、葱白、精盐适量。
功效:清利头目,散寒除湿。
做法:上述食材洗净,鱼头去鳃,锅中加入适量食用油,待锅热后放入鱼头煎至两面微黄,所有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改中火滚30分钟,加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
养生小妙招
拍八虚
八虚指的是人体的两肘窝、两腋窝、两腹股沟和两膝盖窝。
操作方法:用空掌适度拍打,从上到下依次进行,每个部位拍打1~2分钟,至微微发热即可。
功效:有助于阳气升发及疏通气血。
按摩关元穴
操作方法:将双手手心搓热,重叠,掌心放置于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以关元穴为中心顺时针画圈按揉3~5分钟。
功效:温阳散寒。
疏肝沐足方
材料:藿香15克,香附15克,紫苏叶15克,合欢皮30克。
操作方法:将上述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煎煮约40分钟,取出药汁倒入沐足桶中,加水调至38℃~42℃,睡前沐足。
功效:散寒除湿,疏肝解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