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医药馆> 中医养生
春季养阳,从春捂做起
2025.02.25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春季气温回升,人体阳气开始上升,但常有倒春寒“作祟”,如不注意保暖防寒,就会损耗阳气。故民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

  中医对“春捂”的认识

  顺应天时,保暖养阳。《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捂”养护阳气,御外邪温五脏。立春刚过,阳气初生而未盛,阴气始减而未衰,乍暖还寒。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此时“春捂”,使人体阳气免受伤害。

  “春捂”的精髓即是根据气温和体质适当递减衣物,逐步与外在自然环境相和谐,以达到阴阳调和。风为春季的主气,又为百病之长,寒湿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易致外感病、痹病等。正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孙思邈《千金要方》曰:“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春阳初生,需精心养护。故元代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科学“春捂”三要素

  以15℃为界:当气温低于15℃时要继续捂,不着急脱去厚衣、秋裤,女性最好不穿裙装。当气温高于15℃时,则可以考虑减一减衣服,不能一味穿着厚重衣服,注意穿衣要宽松点。还要防止过犹不及,不要捂出汗。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在冷空气来袭前及时“捂”。

  把握时间: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当立春气温回升后,根据体质和地域,建议最短要捂15~20天左右,身体才能适应外界。对于中老年或高龄老人,则要适当捂到春分或清明时节为止。过早减掉棉衣,受寒会引起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把住重点:头部及上半身属阳,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强,而下半身属阴,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弱,所以要“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膝、足。清朝养生家曹庭栋所著《老老恒言》记载:“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正确“春捂”四部位

  捂背部:包括颈项、胸背、腰背。背为“阳中之阳”,后正中线上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两侧循行的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也是易遭风寒侵入部位。因此,须注意后背保暖,防止风寒入侵。尤其是颈椎病患者,更要注意颈项部保暖。腰为肾之府,风寒之邪伤及肾阳,除了引起腰酸背痛、怕冷乏力等外,还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到下肢肌肉及关节功能。

  捂腹部:肚脐处比较薄弱且特殊,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同时腹部也是肝胆、脾胃、大小肠的聚集地。如果腹部受凉,很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捂膝盖:膝盖系皮包骨,对气温较敏感,比较怕冷,膝盖受寒,就会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减弱,抗病能力下降,引发骨关节炎、痛风、滑囊炎等。

  捂足踝:俗话说“寒从足底生”。足又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经络交汇,穴位密集,有与各脏腑相对应的反射区,极易受寒冷侵袭。注意足踝保暖,袜子不妨厚点。春天热水泡脚,可升阳固脱、祛寒除湿。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