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的世界里,鸡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鸡杂作为鸡杂碎的统称,涵盖了鸡肝、鸡心、鸡肠以及鸡胗(鸡肫)等部位,是火锅中不可或缺的食材。
有趣的是,在许多外国人眼中避之不及的鸡杂,在中国却备受青睐。它不仅是国人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医家手中的良药。鸡的各个部位入药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下面就来详细了解这些能入药的鸡杂。
鸡内金:消食化石
当我们杀鸡之后,取出鸡肫,迅速剥下内壁,洗净并干燥,就得到了一味重要的中药材——鸡内金。鸡内金为药典品种,性味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具有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的功效。《本草再新》中评价它“健脾开胃,消食化痰,理气渗湿”。在现代临床中,鸡内金常用于治疗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等病症。中成药小儿消食片、龙牡壮骨颗粒等,都有鸡内金组方入药。
鸡肠:止遗补虚
杀鸡后,取出鸡肠剪开洗净,经过脱脂干燥处理后,鸡肠就成为可入药的宝贝,有补虚、止遗的功效。鸡肠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提到它“主遗溺”。《本草纲目》也记载其能“止遗精,白浊,消渴”。在现代,鸡肠被用于治疗遗尿、遗精、白浊、痔漏等病症。
鸡胆:解毒明目
杀鸡后取出鸡胆,将其阴干便能入药,这在《黑龙江省中药材标准(2001年版)》中有明确记载。鸡胆性味苦寒,归肺、肝、胆经,具有止咳、祛痰、解毒、明目的功效。鸡胆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将其列于禽部第四十八卷鸡项下。在现代,鸡胆常用于治疗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菌痢、砂淋、目赤流泪、耳后湿疹、痔疮等病症。在民间,甚至有在杀鸡时直接取胆吞服的做法。中成药百日咳片是仅用鸡新鲜胆汁膏制成的单味制剂,有清热、祛痰、止咳的功效。
鸡油:滋润肌肤
将鸡宰杀后,剥取鸡脂肪,通过炼制或晒制的方式,就可以获得鸡油。鸡油有润肤软坚、祛风止痒、杀虫除癣、热肤生辉、消炎生肌、爽神解郁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干寒性或黑胆质性疾病,如皮肤皲裂、硬皮病、皮肤瘙痒、头癣、脚癣、烧伤烫伤、白癜风、抑郁症等。在许多手工皂、润肤膏的制作中,都能看到鸡油的身影。
鸡睾丸:补肾壮阳
公鸡的睾丸也可入药,它还有别名鸡腰子、公鸡蛋。鸡睾丸性味咸温,归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壮阳起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精亏虚、神疲眩晕、失眠多梦、筋骨痿软、小儿发育不良、行迟、齿迟、囟门迟合、阳痿早泄等病症。中成药健身药酒和强力健身胶囊,都有用鸡睾丸组方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