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雨水一到,气候逐渐回暖,冰雪因阳气的升发逐渐消融,化而为雨,故雨水节气从南方开始逐渐出现毛毛细雨,见一副早春之象。但这时也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因此,特别要注意“春捂”,尤其是在南方,早晚温差大,抵抗力较弱的人群不宜急于减衣,注意背部的保暖,外出时携带披肩以备不时之需。
“脾胃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记载“湿气通于脾”,脾喜燥恶湿,易为湿所困,湿气过重会给脾胃增加负担,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因此,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运脾胃、运化寒湿。
雨水民俗:
藏在《诗经》里的护生草
雨水时节,荠菜初吐嫩叶,正是采食佳期。荠菜味甘性平,兼具食药两用,《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便印证其千年食用历史。荠菜功效多样,可明目、清热、利尿、解毒,尤适春季养生。古人认为,雨水湿气渐盛,人体易积湿热,而荠菜汤能祛湿清火,故民间常于此日采鲜荠煮汤,全家共饮,既应节气又调养身体,暗合中医“天人相应”之理。
我国多地还保留“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传统。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采荠菜煮鸡蛋,或晒干存用,日常煮水代茶;亦有趁荠菜鲜嫩时采食,称其为“护生草”,赞其“治百病”之效。荠菜食法灵活,可凉拌、煮汤、清炒、入馅,尤以清淡汤品最显养生之妙。但需注意,脾胃虚寒、易腹胀腹泻者应慎食,以免加重体寒。
这一食俗融合自然节律与中医智慧,以简朴之法借时令之物调养身心,既是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亦展现了民间“药食同源”的生活哲学。
养生原则:
饮食运动宜“中庸”
雨水节气,万物复苏,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若不注意饮食调节,会加重脾胃负担。因此,雨水节气应保持饮食“中庸”。避免燥热食物,如辣椒、白酒等,扶助阳气、调理脾胃要适度,避免“火上浇油”。建议适量食用淮山药、五指毛桃、白扁豆、芡实、陈皮等食材,以健脾祛湿。
同时,《老老恒言》中提到,散步“此养神之道也,散步所以养神”“步主筋,步则筋舒而肢体健”“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散步可以养神、舒筋、消食,对那些年老体弱、脾胃功能虚弱的人来说,散步更为重要。但需要注意,晨练不宜过早,应选择气温较暖、避风干爽的白天进行运动,让散步成为雨水节气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既能养身又能养心。
雨水食养药膳
陈皮普洱茶
食材:陈皮、熟普洱、玫瑰花各2克。
功效:健脾养胃,理气化湿。
烹制方法:所有食材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约15分钟,代茶饮。
解表散寒饮
食材:防风10克,生姜10克,陈皮3克,冰糖适量。
功效:解表散寒,健脾和胃。
烹制方法:所有食材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约15分钟,代茶饮。
小贴士:据说大禹时期有一防风氏在浙江治水,身亡后血液散落在山间长出防风草,后来当地乡民为治水受了风寒,头晕脑胀、浑身酸痛,就用该草熬药服用后病就好了。防风味辛、甘,性微温,疏风散寒的同时,还可以除湿止痉,在雨水节气,是非常适用的药材。
防病小妙招
提神醒脑操
选穴:四神聪穴(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个穴位)、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功效:解春困,缓疲乏。
操作方法:
①单手握空拳轻叩四神聪穴,每分钟20~30下,每次1~2分钟。
②揉按百会穴: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置于穴位处按揉,力度要适中。每分钟100~150下,按揉1分钟。
③揉按风池穴:操作同揉按百会穴,但风池穴为双侧取穴。
艾灸疗法
选穴:中脘穴(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神阙穴(在上腹部,脐中央)。
功效: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操作方法: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灸。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1周灸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