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成果转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够促进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加快医学科研成果的普及和应用。”当被问及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相关思路,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雪琴做了上述回答。当前,研究型病房、科研成果转化是陈雪琴工作的关键词,而研究型医院的建设路径正是开启科研成果转化的“钥匙”。
乘政策东风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日益增长的临床试验需求催生了更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1665家机构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数量的增加外,国家对创新药研发的支持还体现在相关政策和规范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规定》《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政策法规的发布使得临床试验机构的运行管理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文件支持和推动了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陈雪琴告诉记者,近年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研究型病房建设作为医院重要的发展工作,建成了科研平台药械临床研究机构(GCP平台),承担药物、器械、特医食品、体外诊断试剂等注册类临床试验及药物上市后再评价、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等工作,以支持医院内部药品质量控制和药物监管工作的开展。
GCP平台下设机构办公室,机构办公室下设中心药房、资料档案室、药物专业组和器械专业组。平台现有床位41张,占地1700平方米,划分有集体宣教室、医学观察室、样本处理和储存室、知情访谈室、活动室、办公室、资料室等功能区域,同时配备符合临床试验要求的床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遥测监护仪以及超低温冰箱、生物安全柜、高速冷冻离心机、电子分析天平等设备。去年年底,医院入选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遴选的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
创新是重要一环
据了解,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终以建设“国内一流、省内领航、百姓首选的研究型医院”为目标,积极推动临床型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转变,在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基础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在医学的浩瀚星海中,研究型病房就像一颗闪耀的北极星,为肿瘤患者照亮希望的道路。“很多肿瘤中晚期患者面临着无药可用的困境,研究型病房也许是他们的最后一丝希望。”陈雪琴告诉记者,当前医院接收的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患者受试意愿很高。患者意愿越高,医院创新药研发得到的支持力量就越充足。
陈雪琴认为,激发医护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管理者需要全面思考、推进的事。要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就要紧抓临床创新,将创新理念延伸到医院管理的各个层面。
近3年来,医院经过全方位创新发力,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授权专利748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668项、外观2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9项,合同金额达2000余万元,位列全省医疗机构前列。
医院持续在科研上下功夫,强化技术引领,逐步建立了以疑难复杂疾病、罕见病、区域多发病为主的临床技术创新体系。比如,前不久医院积极引入的全球第四代手术机器人,实现了重大疾病患者诊疗“最小创伤、最大功能保全”的目标。
加强药师队伍建设
对于研究型病房而言,一支好的药师队伍对研究型病房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增强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客观性。药师在新药临床试验中负责对试验药物的接收、发放、回收、库存的全流程管理,并参与临床试验药品的基础管理、监控试验药品的使用过程、临床试验设计等工作。正是这些工作保障着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客观性,并较大程度维护受试者的权益与安全。
二是促进新药研发和临床研究质量提升。药师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新药的发展动态与临床疗效、特性,为新药上市后的药学服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药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提升临床研究的质量和进度。
陈雪琴介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现有30余名专科临床药师,覆盖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抗感染、抗肿瘤、疼痛等临床专科,现已建设成宁波地区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临床药师队伍。
据了解,近年来医院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以政策为导向,持续优化合理用药相关考核指标,形成合理用药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实行临床药师合理用药临床科室包干制,促进院内合理用药水平提升;在卫生健康、医保部门的支持下,实行药品管控和多学科诊疗,在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及重点监控药品等药物合理管控及患者个体化药学服务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依托药师队伍的专业力量,积极开展住院患者药学监护服务及线下药学门诊、互联网药学门诊等,持续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