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十二生肖中,或许属于颇不讨人喜爱的一种,但它能够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说明蛇文化也有其独特内涵。蛇在医药上的应用价值是蛇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玄武龟蛇喻阴阳
我国传统文化的“四灵”神兽,其中的玄武是龟蛇合体,可见蛇也是古人心目中的灵兽之一。不过,“四灵”中青龙、白虎和朱雀都是单一动物形象,为何玄武是两种动物呢?其实从历史演变来说,玄武最早本只指龟。玄武为北方水,而龟为介鳞类动物,古人认为它是“蛰伏之类”“故属于阴”(《逸礼》),故与玄武相合。但是汉代以来,龟蛇合体的玄武形象逐渐占了上风,其原因可能如《大戴礼》所说:“龟上弯象天,下平法地。千载神龟,问无不知,广育无雄,以蛇为雄。”古人认为龟性沉静,故与蛇相配在一起,则阴阳相和。
“四灵”本来是通过两两相对来体现阴阳的,玄武为何需要一身具阴阳两种属性?这或许与道家观念有关。道家重视水,认为水生万物,故水静中有动,中有阴阳。这一观念被中医吸收,形成“肾属水”“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所以人体五脏中,总体配属水和玄武的肾就兼具阴阳水火,被称为“命门”。其中肾阳对应玄武中主雄性的蛇,为“命门之火”,又称为元气、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本元;肾阴则对应玄武中主雌性的龟,为“命门之水”,又称为元精、元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前人谓: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这也是龟蛇合体的寓意所在。
蛇之一身均佳药
中药广泛取材于自然,以取象比类和实践验证的方法总结其药性。自然界中众多的蛇类,也是重要药材。比较常用的有小白花蛇、蕲蛇(大白花蛇)、乌梢蛇等。也有以蛇的部分入药的,如蛇胆、蛇蜕等。
在药性方面,蛇虽属玄武,玄武主水属阴,但蛇并不以滋阴见长。如前所述,它是阴中之阳,其性主动,所以蛇的功效在于祛风止痛。这也符合中医五行学说中“水生木”“木性主风主动”的原理。故中药著作《本经逢原》说蛇“能治一切风病”,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可见蛇的功效极为突出。
用蛇浸酒,酒助药性,其祛风效果就更强了。作为湖北蕲春人的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就收录有3种白花蛇酒的配方和制法,其中的“世传白花蛇酒”配方据载在明朝时就由蕲春人印刷,赠送于买蛇人;而另一种配方名为“濒湖白花蛇酒”,说明是李时珍所拟,因为李时珍号濒湖山人。从这些也可见到蛇酒在古代应用广泛。清朝时期外国人来到中国,发现市面售卖蛇酒非常常见,经常将此景绘入写实画中。
英国铜版画《卖蛇酒商贩》(1800年),浙江中医药博物馆藏。
作为蛇中的巨无霸,蟒蛇在入药方面还有特殊之处。因它的胆比较大,在唐宋两代就已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蛇胆均有燥湿杀虫、清热明目的功效,而蟒蛇胆另有一种独特功效是能够护身,可作为“熬刑药”,也就是说吃了它有助于熬过行刑杖打。关于它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据《明史》记载,嘉靖年间弄权作恶的奸臣严嵩当道,官员杨继盛上书严斥严嵩“五奸十大罪”,严嵩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牢,并廷杖一百。友人担心他难以承受刑罚,想方设法送来蟒蛇胆一具给他护身,但杨继盛(字椒山)拒绝接受,并说:“椒山自有胆 何必蚺蛇哉!”他要凭自身胆气对抗奸侫,体现了铮铮傲骨。他在狱中受尽折磨,三年后被处死。“椒山胆”也成为有名的历史典故。
文明互鉴寻良方
蛇令人恐惧的原因是常常具有毒性。自古以来,各国人民都不断探索积累解救蛇伤的经验。其中,被毒蛇咬伤后及时清创排毒有一定作用,所以小说中经常有在被咬处吮吸排毒的描写。这种做法现在并不提倡,在古代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有趣的是,清朝时有一种神奇的“吸毒石”传入中国,将它放在被毒蛇所咬之处,就能自动吸出毒血,起到解毒作用。有了它,就不用冒着危险来用嘴吸血了。这种神奇的药物究竟是什么呢?
根据记载,吸毒石这种奇物,据说来自蛇本身。清代雍正时期的《广东通志》记载:“吸毒石,乃西洋岛中毒蛇脑中石也。大如扁豆,能吸一切肿毒。”蛇脑中会有石吗?清朝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蛇头长的角,还有人见过,称“此蛇至毒,而其角能解毒,即所谓吸毒石也”。但长角的蛇在自然界中也是极少见的。“吸毒石”究竟是什么呢?它引起了中外各国学者的关注,自17世纪以来不少著作都记录和研究了这一事物,甚至还有商家专门出售。欧洲学者还想办法找来实物进行实验研究。现代已证实,吸毒石实际是印度一带人们用蛇头骨等加工制成的一种类似石质的混合物,本身并不能解毒,只是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放在伤口上起到一定的吸毒血作用。但依靠这一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除蛇毒。
中医药治疗蛇伤素有传统,我国民间有多种蛇药广泛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中医药工作者响应政府号召,积极献方献药。国家对各类蛇药组织了攻关研究,从临床到实验加以验证。多种蛇药被证实有良好疗效,已加工为成药。著名的有南通蛇药(即季德胜蛇药)、湛江蛇药(原名何晓生蛇药)、福建蛇药(原名黄守琳蛇药)等。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祁门蛇伤疗法和苗医药中的蛇伤疗法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些蛇伤还走出国门,如季德胜蛇药片为东南亚军人解毒疗伤,“祁门蛇药”在非洲卢旺达、刚果等多个国家的医疗队也得到应用。在当代,中医蛇药仍然是抗蛇毒血清治疗之外的重要辅助,特别是对于溃烂伤口的愈合等有良好效果。
草木“蛇”名出灵药
中医这些功效独特的蛇药,主要成分为各种中草药。能够治蛇且名称中带有“蛇”字的药物不少,其中较著名的有“白花蛇舌草”。它是茜草科耳草属植物,别名蛇舌草、蛇针草,其得名原因之一是它的叶子呈细长形,且顶端短尖,边缘干后常背卷,好像蛇的细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治蛇伤要药,为《中华本草》所收载。类似名称的还有“大叶蛇总管”,是唇形科植物香茶菜的全草,可用鲜药捣烂外敷治疗蛇伤。
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凡毒蛇出没之处,百步之内必有解药。这当然并非绝对如此。但古人注意从毒蛇的生长环境中寻找良药,常常有收获。例如中药“蛇莓”,为蔷薇科草莓属植物,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收敛止血作用,能治毒蛇咬伤。它的得名原因,据说因蛇爱吃,《本草纲目》说其“中实极红者,为蛇残莓,人不啖之,恐有蛇残也”,因此该药还有蛇泡、蛇蛋果、蛇葡萄等别名。其实蛇并不吃这种果,但因人们认为它有毒,故以此说法来警醒人们不要轻易尝试吃它。民间有“蛇泡毒又毒,孩子莫要碰”的谚语。
常用中药“蛇床子”的得名,据说也与蛇的习性有关,《本草纲目》说“蛇虺喜卧其下食其子”。它是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有温肾壮阳、燥湿、祛风和杀虫的功效。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彩色中药图谱——南宋王介所著的《履巉岩本草》中,有一种“蛇怕草”,功效为“去毒治蛇伤”。这个药名在后世本草中未见记载,但根据图形有学者提出应为续随子。《图经本草》引《海上方》载续随子可以“治蛇咬肿毒闷苦欲死”,功效一致。
明代绘本《履巉岩本草》中的中药“蛇怕草”。
有的中药得名还可能与其形态有关。例如治疗风湿病的常用草药卫茅科植物“南蛇藤”,又名过山风、穿山龙等,名称可能与它的藤茎穿行形态有关。同时南蛇藤的叶子也可用于治疗蛇伤。
前面名称与“蛇”有关的包括了叶、草、果和藤,那么有没有花呢?其实有一种花别名为“驱蛇花”,即人们熟悉的凤仙花。凤仙花入药可活血化瘀,其种子名急性子,入药可以软坚消积。《医林纂要》记载此药可以“解蛇虫毒”,民间还传说种凤仙花之处就会没有蛇。为什么呢?一种说法是因急性子会从圆形的蒴果中喷射出来,所以蛇类害怕;另一种说法是凤仙花能散发出类似于雄黄的气味,所以有驱蛇的作用。这些其实并不可靠,故种了凤仙花也不能疏忽防蛇。但由此也反映出古人对动植物的特性观察得十分细致。本草知识正是经过这样的深入观察和反复探索,才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
中医药中的蛇文化,取意于蛇的灵动,取法于蛇的习性,引导思维,启发实践,深刻地反映了古人“仰法于天,俯察于地”的实证精神。历代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谓是传统文化中的“灵蛇之珠”,应当很好地传承和发扬。(郑洪 浙江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