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医药观察> 国际视野
破解天价药支付难题,美国医保打了个样
2025.01.26来源:亿欧

  生命是无价的,但医保资金却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卫生系统,都不可能为这些新药支付药企要求的任何价格——无论其多么具有革命性。即使是有着创新药天堂之称的美国,也不例外。基因疗法不断刷新着天价药的上限。从10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再到350万美元/针,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卫生系统可以负担起,包括美国也颇为头疼。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根据数学模型对当时处于项临床后期的109项基因疗法进行评估。模拟结果表明,从2020年1月至2034年12月,预计将有109万美国患者接受基因疗法,期间支出峰值将会达到253亿美元,总计3060亿美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为基因疗法的支付改革埋下伏笔。日前,Bluebird、Vertex/CRISPR的SCD基因疗法,与美国CMS(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正式达成按“按结果付费”的协议,将于明年1月正式推出新的支付模式。这,会为天价药的商业化痛点,撕开一道口子吗?基因疗法的价格之困

  “天价”几乎成了基因疗法的专属形容词,并且,没有最贵,只有更贵。2022年8月17日,美国FDA宣布批准Bluebird开发的基因疗法Zynteglo上市,用于治疗β-地中海贫血患者。Zynteglo的定价高达280万美金,由此成为当时全球最贵的疗法。当年9月16日,Bluebird另一款基因疗法Skysona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定价300万美元。随后,FDA批准CSL和UniQure共同研发的基因疗法Hemgenix上市,用于治疗B型血友病。售价一剂350万美元,再次刷新全球最贵药物的纪录。尽管有一劳永逸的潜力,但高昂的价格,让大多数基因疗法在10余年来,商业化举步维艰。全球第一款获得批准的AAV基因疗法Glybera,在2012年上市,用于治疗脂蛋白脂肪酶缺乏症。由于价格太高,一次治疗需要100万美元,并且适应症罕见,上市后仅有一位患者接受过治疗,最终在2017年黯然退市。Zynteglo此前也遭遇过类似的困境。获FDA批准之前,Zynteglo已率先在欧洲获批上市。但由于定价高达157.5万欧元(约合1210万人民币)。面对这一高定价,德国政府不愿意全价买单,上限是“半价”支付。最终,Bluebird决定携Zynteglo、Skysona退出欧洲。上文提及的Bluebird、Vertex/CRISPR的SCD基因疗法Casgevy、Lyfgenia,也都遇到了商业化困境。在今年8月份,这两款产品获批后六个多月,Vertex和bluebird均未报告开始有患者使用各自的SCD基因疗法进行治疗。原因很简单,这两款基因疗法的定价分别为220万美元(Casgevy)和310万美元(Lyfgenia),又是突破天际的高价。而它们所针对的镰状细胞病(SCD),是一种不成比例地影响美国黑人的遗传性血液疾病。根据美国CMS官网,美国大约有10万名美国人患有镰状细胞疾病,他们当中近半患者参与了美国政府所谓的“穷人医保”Medicaid。数据显示,Medicaid覆盖了大约50%-50%的镰状细胞患者。与SCD相关的住院和其他健康事件每年给美国卫生系统造成近3亿美元的负担。随着基因疗法的推出,为患者带来治疗希望的同时,也让Medicaid支付压力山大。无论是从患者还是医保角度,这类天价疗法都亟需支付体系的再创新与突破。按效果付费的新探索

  美国医保的尝试,或许能带来新希望。今年1月30日,CMS宣布将推出CGT准入模型,以响应拜登政府进一步降低处方药成本的号召。Bluebird、Vertex/CRISPR的SCD基因疗法正是该模型率先试点的产品,以探索细胞基因治疗新的付费方式,提高可及性,减轻医保负担。由于镰状细胞病患者的支付必须依赖支付方,而仅依靠各州自身的用户体量,也很难在价格上获得谈判优势。正因此,CMS希望通过按疗效付费和联邦保险的类带量采购,来降低价格。根据CMS,这项计划是通过基于结果协议(OBA)支付给制造商的款项,而付费数目与一定时间内患者的健康结果挂钩,同时CMS也希望挂钩药品销量。其核心有三:在该模型下,如果基因治疗在长期改善健康结果方面的成功率低于预期,药物制造商将向医疗支付方退还部分治疗费用。协议还将包括其他价格让步,如基于数量的回扣或保证回扣。CMS将代表各州与制造商就为Medicaid为主要支付方的受益人提供的细胞和基因治疗进行谈判。该模型允许CMS将各州聚集在一起,进行多州基础上的谈判,而不是每个州都与制造商建立自己的OBA。CMS还将负责建立财务和临床结果衡量标准、协调数据和评估结果。各州仍将负责支付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费用,但价格回扣将根据CMS谈判的特定结果而确定。这些组合模式不仅可以降低患者和保险提供者的经济风险,还能激励制药企业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不断优化和改进治疗方案。同时,CMS还表示随着效果显现,后续还将对更多细胞基因治疗药物采用这种付费模式。年初时,CMS表示将在接下来一年里与参与的各州及药物制造商合作,建立一个框架,来提高SCD基因疗法的可及性。经过10个月的努力,12月4日,CMS终于宣布Bluebird、Vertex/CRISPR已经与其达成协议,参与这一试点模型。CMS将于2025年1月正式推出新的支付模式,个别州也可以选择参与该安排。很显然,这块试验田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这些天价药物未来的商业价值走向。能否给国产CAR-T带来破局新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天价疗法的解决,寄希望于增量——商保。比如CAR-T等高价疗法,虽然能够进入初审目录,但却难过药物经济学评价这一关。考虑到医保基金紧平衡的现实,尤其是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基金的长期压力正在增加。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鼓励创新药发展,只靠医保是不够的。对于行业来说,如果无法解决支付问题,创新药将无法从商业化环节获得可以反哺研发的收入,无法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对此,业内将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商业保险。2022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0.2%,而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4.2%。从保险深度和密度来看,与海外相比,国内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水平仍然不足。国内商业健康险发展水平较低,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数据资源的不联通。人群的全面健康信息主要掌握在医保和公立医院手中,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无法获取,因此设计的健康险产品无法进行精准合理的定价和待遇设定。从9月以来,行业内关于商业健康险的催化事件频出,医保局、保险业、医疗机构均有所参与,这些事件的共同点都是围绕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以及落地实践。在各种政策和事件的催化下,商业健康险发展的核心堵点之一有望得到解决。不管怎样,商业健康险都有可能带来一定的支付增量。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在此次发布会上也表示,随着医药技术快速发展,一些昂贵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药物相继上市,仅靠基本医保制度难以完全支撑,国家医保局正在着力构建“1+3+N”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创新药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接下来,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将是大势所趋。当然,参考美国关于天价药的支付模式,探索永不止步,按疗效付费,适合国内吗?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