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服务专区> 健康管理专区> 医护人健康
呵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这五件事很重要
2025.01.08来源:汶上县军屯卫生院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

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会直接影响工作状态和医疗服务质量

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因此

医护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

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医护人员也会有

职业心理健康问题

  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荷过重、社会心理因素负荷过高……有研究表明,这些职业特点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医护人员是一个高应激群体,扮演多种社会角色。他们面临将病人起死回生的高度职业压力、高劳动强度的诊治工作压力、教学与科研任务层层压力。这成为该人群易出现职业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根源。

 抑郁、焦虑、睡眠障碍…

  医护人员或易得这些疾患

  有报道称,对医护人员健康最大的威胁是精神的困扰。除了工作本身的压力外,医患矛盾紧张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还给医护人员增加了额外的精神压力。即使下班后,医护人员的精神仍然处于紧张状态。

  如果说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容易患上不同类型的职业健康疾患,那么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和应激等职业心理健康问题是医护群体的“通病”。

  一、焦虑

  医护人员的焦虑主要来源于医疗行业的不确定性。在诊疗过程中,许多疾病无法根治或者难以洞悉确切的病因,故医护人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同时,医疗服务供求矛盾和医患之间存在不确定的关系使得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焦虑的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协调感降低、易怒、抱怨增多。

 二、抑郁

  主要源于医疗工作的客观性。医学面对的是生命和健康,风险性大于其他行业。通常在面临患者和家属的生死离别后,医护人员都会有无能为力的感受。长此以往,这些压力会引发医护人员消极、抑郁的情绪。抑郁的症状表现为:担心恐惧、情绪枯竭、委屈无助、挫败自责。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医护人员工作中常常经历“生离死别”,存在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受到超常的威胁性、灾难性的创伤事件而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心身障碍。其引发原因可以是自然灾害、事故、医闹、刑事暴力、虐待和战争等。这种压力既可以是直接经历(如直接受伤),也可以是间接经历(如亲眼目睹他人死亡或受伤)。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3类症状:

  --重新体验——表现为头脑里不自主地闪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甚至感觉创伤性事件好像再次发生一样。

  --回避和麻木——主要表现为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回避创伤的地点或有关的人、事,甚至出现选择性遗忘。

  --警觉性增高——主要表现为过度警觉,容易被惊吓,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焦虑情绪。

  以上3种情况都会导致医生工作效率下降和误诊率上升等。此外,如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持久存在而得不到缓解,最终将可使医务人员身心疲惫,出现工作倦怠的表现,甚至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呵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这五件事很重要

  一、落实相关制度,改善医患关系

  政府及医院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关制度,共同探寻改善医患沟通之路,保障医护人员的健康权益。

  二、提高心理保健意识,进行心理干预

  医疗单位可多组织开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讲座,或者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身心素质,及时预防、疏导心理问题。

  三、加强社会支持,构筑心理防线

  构建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有效缓解压力带来的身心伤害。一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可避免很多无益的压力源;另一方面,又为医护人员应对其他的压力提供外在资源。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在心理应激反应中可起到一定程度的缓冲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医护人员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越大;反之,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应激,起到保护作用。因此,社会、医院、家庭要通力合作,为医院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帮助其建立强有力的心理防线。

  四、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激情,使其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为社会服务。

  五、建立职业心理档案,进行激励教育

  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医护人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干预的成功案例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医护人员进行激励教育,使其增强信心,有效减少消极情感、提高积极情感来提升生活满意度,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