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随着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现场谈判竞价落下帷幕,中国医保药品谈判再次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国家医保药品谈判政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自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中国的药品医保准入管理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的用药负担显著减轻。国际和国内的对比数据显示,随着改革的深入,与世界一些典型国家相比,中国药品价格逐步趋于合理。
一、药品价格与经济发展水平更加匹配
有关专家通过分析IQVIA™全球药品销售数据库的数据发现, 2017年到2022年间,参加国家药品谈判的药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价格差异显著。研究对数据较全的140种国谈药在15个国家的价格进行了比较。这些国家包括10个在谈判时进行了价格参考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土耳其),以及与中国经济水平具有一定可比性、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及其对药品价格大刀阔斧的管理和改革,特别是2019年之后,中国成为这些国家中相关谈判药品价格与人均GDP匹配程度最高的国家,匹配度远高于美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这一变化也反映了中国医保药品准入政策的有效性。在改革前,药品价格曾与中国的经济水平脱节,脱离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如今,药品价格的调整更加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大大缓解了患者在用药方面的经济压力。
二、谈判政策推动药品使用频率大幅提高
对全国1500多家医院的数据分析表明,国家医保药品谈判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药品的使用频率和累计覆盖率。尤其是在2023年度谈判药品中,新上市的药品快速进入医院市场,使用频率在政策实施后增长了13.36倍。与此同时,药品价格指数显著下降,日均费用降低了7.57%至64.87%不等,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药品谈判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105个谈判新增的药品能够快速放量,大大缩短了进院时间。使“能否进入医保目录”成为新药上市后“缓慢爬升还是快速起飞的重要分水岭”。国家药品谈判政策不仅在性价比上取得突破,更通过缩短药品进入医院的时间,快速提高了药品的市场覆盖率(企业受益)和患者可获得性(患者受益),保障了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使用到所需药物。
三、优化药品流通,减少患者负担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药品流通环节上也做出了重要优化。根据国际价格对比的研究,2022年中国药品的零售价格与出厂价格之间的差距已大幅缩小,是10个参照国以及金砖五国中差距最小的国家。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医保通过控制终端价格以及实施两票制,大幅减少了流通环节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流通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中间费用,实实在在诠释了健康领域的“多方共赢”。
四、持续深化改革,推动医保政策常态化
随着国家药品谈判政策的逐步深化和持续推进,确定药品医保支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政策有效地优化了医保准入机制,提高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得患者能够以更加合理的价格获得必需药物。与此同时,药品谈判政策的实施使得制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创新药品在医保目录中的准入变得更加快速和顺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动力,推动了创新药品落地和使用,在守住医保“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之上尽全力保障了患者能够尽快用上了可能有更高健康收益的创新药。
通过药品谈判和落实“最后一公里”相关政策的推动,药品的可获得性和使用频率显著提高,尤其是在一些以前较为昂贵或难以获得的创新药品方面,患者的经济负担得到了大幅度的减轻。这些积极的变化使得医保不断朝着更高效、更公平、更普惠的方向发展。政策的常态化实施将使得医保制度更加稳定,药品改革的成效也将持续显现,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健康保障水平。医保准入谈判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将在未来进一步扩大药品的可及性,为更多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