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全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痛点、堵点等突出问题,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现从“能看病”到“好看病”,从“看上病”到“看好病”的转变,在吉林全省中医药系统开展了“中医医疗服务提升工程(2023—2025年)”,真正让特色突出、价廉质优的中医医疗服务走近患者身边、走进群众心里,不断提高患者看中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改善就医环境,优化诊区布局,打造“温馨服务”
一是全省49家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院容院貌整治,先后完成30.4万平方米的基础设施改造,让医院整体环境更加整洁干净,并对院内布局重新规划,在确保急救、消防等通道保持畅通前提下,合理划定车辆停靠点等,最大限度解决患者就医“停车难”等问题。二是针对季节性呼吸道等疾病暴发、就诊患者激增等实际,各中医医疗机构集中统筹调配医疗力量,实施“一张床”管理,实现接诊能力最大“扩容”,针对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开设“早诊”和延长“夜间门诊”,确保每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诊治,并提供更加温馨便捷的候诊设施,全部开展友善服务,帮助缓解患者焦虑心情。三是全省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均在门诊等区域设置饮水、应急电话、轮椅、纸、笔、针线等“便民设施”,帮助患者及时解决就医期间的生活所需,并开展了“十项请找我”等个性化服务,让患者的服务需求得到“一站式”解决;结合季节变化、就诊人群特点等,在导诊台提供“暖心养生茶”“清凉解暑汤”等养生解暑饮品,深受患者好评,更让中医治未病理念逐渐走进群众生活。
强化信息引导,创新诊疗模式,打造“智慧服务”
一是全面提升预约诊疗率。开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网站、电话等预约途径,推行分时段预约,预约诊疗率同比增长超过5%,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以内,让患者就诊更“准时”,合理安排患者就诊、检查时间,有效缩短在医院候诊时间。二是大力推广中医智慧医疗临床应用。试点探索智能感知与中医药融合应用研究,结合体质辨识、舌象信息采集、经络检测数据分析,更好实现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全省超过70%的县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引入中医四诊仪等辅助诊疗设备,帮助提高诊疗效果;在白城市率先推行“智医助理”系统应用,协助基层医生开展诊疗服务。三是积极发展“互联网+中医”服务模式。鼓励开设互联网中医医院,为患者搭建“居家”线上就医模式,并利用远程会诊平台等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中医会诊服务,实现优质中医资源下沉。
加强住院管理,推广中医护理,打造“特色服务”
一是全省50%以上中医医院设立了住院服务中心,为行动不便的住院患者提供陪检等服务,推广临床中医药膳服务,改善患者膳食质量,帮助患者缩短临床康复时间。二是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和重要患者随访,结合病情特点等给予健康指导,先后随访27.8万人次,根据患者随访结果,及时改进住院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三是所有中医医疗机构均开展了中药足浴、贴敷等中医特色护理,并积极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心理、社会需求,对患者实施身心整体护理,不断提高中医护理质量。
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打造“诚信服务”
一是大力推行临床路径,不断提高诊疗行为透明度,实现患者明明白白就诊。严格执行合理用药,运用处方负面清单管理、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加强临床使用干预,推行个体化用药,降低患者用药损害。二是充分发挥省级中医医疗质控中心作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全省90%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效节约了患者就医成本。三是各中医医疗机构均公开了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和流程,积极引导患者依法维权,通过调解、诉讼等途径妥善解决纠纷;均设立了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患者投诉处理和反馈,及时处理并反馈患者反映强烈的问题,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注重文化建设,改进医德医风,打造“人文服务”
一是各中医医疗机构注重将“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医院价值观念体系和规章制度中,先后围绕中医药“医德医风医道”等内容开展专题教育培训近2.51万人次,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和管理文化。二是不断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各中医医疗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先后打造了“杏林医声”文化墙、长白山道地药材文化墙、“杏林药圃”等中医药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广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养生功法,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三是全面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让各项诊疗服务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及时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为患者提供丰富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