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中医药院校立足学科特色,围绕中医学子成长和发展需求,按照“彰显特色、学科融合”的建设思路,聚焦健康中国建设和发挥中医药文化育人作用的关键要点,积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助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构建“思政+中医药文化”的课程体系
聚焦“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形成“思政+中医药文化”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内容的供给侧改革。
第一,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借助课程思政相关课题以及教学学术共同体项目,思政课教师与中医药专业课教师合作,结合不同课程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特别是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学科专业原理、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等,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仁爱之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跨界合作中,也激发了彼此的思想碰撞,营造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使“思政教育”更聚人气、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第二,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立足校本特色,结合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比如,开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医药文化”“中国共产党的中医药政策史”“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思政选修课和专题教学。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增强思政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程与中医药元素的有机嵌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夯实中医学子的文化自信之基,助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新人。
开展具有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践行“开门办思政”理念,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使思政课与时代同行、与现实同步,形成具有中医药文化育人特色的实践教学。
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比如,依托学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赴中医药产业种植基地和中医药企业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就当地的中医药发展状况、中医药产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调研,为坚定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秉持“知、情、意、行”的逻辑进路,通过提高学生认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化认知,激发情感,真正让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搭建育人“大平台”,探索院院合作模式。
比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平台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附属医院合作,将马院的学科、专业、师资优势与医院的实践基地资源、党建文化资源、医院文化资源有机融合,顶层设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利用“院院融合”平台,发挥双方协作育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合作模式,夯实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的人才之基。
创设“数字思政+中医药”的育人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这为“大思政课”建设点亮了改革创新的明灯。顺应数字化潮流,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凸显中医药特色,是创新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中医药院校大力推进数字思政建设,以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第一,打造“杏马”新媒体品牌。“杏马”即中医药院校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比如,构筑“杏马微信公众号”,形成网络思政宣传新阵地。“杏马微信公众号”是集第二课堂、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互动交流、心理辅导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媒体工具,可深度融入全校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再如,打造“杏马微课堂”,激发第二课堂新活力。“杏马微课堂”具有形式新颖、内容简短、生动有趣的特点。内容上,一方面针对重大热点话题和时事内容,形成“微党课”短视频,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思政工作的黏合度;另一方面,结合中医药院校特点,形成“中医药微课堂”,发布中药知识小课堂、中医药科普漫画等作品,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形式、新载体。
第二,打造数字化大课堂。首先,创新教育场景。教师充分运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创设智能化教学场景,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革命老区以及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党史馆等红色资源基地,通过“云参观”“云课堂”“云互动”等教育教学新场域,使学生以身临其境、虚实结合的感知方式,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形成育人合力。借助数字技术,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内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另一方面,将分散的优质资源聚合起来,通过推进校—校合作、学校—社区合作、学校—民间组织合作等,在资源共享共治中打造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大课堂,助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