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十余年,河北省霸州市中医院院长邢玉华近来有了新的感触。
2009年开始,邢玉华在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分管信息化的工作。到了2013年,使得这家县级市的医院从信息化水平较弱,到成为河北省信息化示范单位。到了2018年,成为全国最早实现无纸化的县市级医院之一。
2023年年初,他调任到霸州市中医院担任院长,发现该院在信息化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现在医院是廊坊市唯一一家,不能上传DIP数据到当地医保局的医院”,他透露,也正因为信息化上的问题,使得该院曾被医保罚款数百万。
在上任并摸清情况后,邢玉华就带领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奋起直追。然而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县级医院的共性问题:资金不足。
信息化是个资金消耗大户,动辄一两千万,这对于一家县级医院,尤其是政府扶持相对较少的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其他的二级医院,不是个小数目。
除了想办法筹资之外,邢玉华也在从制度建设,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及数据的整合等方面着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因为他清楚,“信息化是能够产生价值,做好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的”。
“建设怎样的信息化,要跟医院的功能定位高度一致。”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主任黄二丹表示,医院需要先做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练好“内功”,然后对外输出信息化的需求。“信息化是一个手段,如果自身需求不明确,手段往往会绑架目的。”
如今,随着双中心、千县工程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一系列政策落地,医疗信息化建设呈现怎样新趋势、新路径?12月20日播出的健康界《健客交锋》栏目,邀请了来自卫生健康委、医疗机构及产业界的几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
新政策之下,信息化建设迎来怎样新趋势?
当前医改重点之一,是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黄二丹指出,这就需要回到人、回到健康本质上,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主要工作对象,对当前的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信息系统进行重塑。
“今后,县级医院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市场。”邢玉华做出如此预判。
原因在于,按照医疗服务体系定位,县级医院是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需要整合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建设成紧密型医共体,赋能基层卫生机构尽好“守门人”职责;其次,县医院要在城市和县域两个医疗服务网络之间进行衔接,向上做好双向转诊、远程医疗。
然而问题是,县域里面县、乡、村之间的物理隔离较为突出,交通便利性不足。邢玉华指出,“如果没有信息化支撑,病人的上转下转,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交流,都存在较多问题,很难起到‘中枢’作用。”
此外,医保支付以信息化为基础,“国考”也对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在这方面,目前大部分三甲医院信息化已经较为成熟,县级医院则存在更多的薄弱点,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基于上述情况,华为数据存储产品线DCS领域副总裁陈琳则表示,“虽然县级医院职能与大三甲医院不同,但医院各科室的业务系统同样繁杂”。
他同时指出,过去较为普遍的烟筒式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过去式。而以病人电子病历为核心,优化流程、互联共享、上下联动、方便就医的信息化需求,成为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随着应用持续建设,设备也不断增加,运维成本持续升高。陈琳表示,面对数据中心运维难度大的问题,华为认为数据中心应当具备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的能力,即在规划、建设、运维、优化的各个阶段,均具备自动化智能化的能力。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的逐渐成熟,需要利用新技术来“武装”医院的管理。
对此,陈琳认为,医院应当在规划阶段进行精准规划,从传统的关注设备升级为关注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在建设阶段实现全局自动发放,从人工到自动化;在运维阶段实现全栈智能运维,变被动巡检为主动发现;在优化阶段实现配置的敏捷优化,资源的自动预测和变更,变依赖专家经验为智能算法自治。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优质的解决方案?
在黄二丹看来,一项工作的推进有个方法论,首先是科学化,然后是制度化、精细化,之后到信息化。比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先是自身标准化管理程度很高,因此较为清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并进行相应匹配,从而达到较高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那么,地市级、县级医院需要怎样的信息化?和华西医院这样的顶级医院差别何在?
据悉,华西医院广安医院是华西医院领办的第一家地市级医院,在领办的初期,李为民院长就提出“业务统一、管理统一、信息统一”的三统一亚要求。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管理研究所管理咨询部主任王晓冬介绍,结合他在华西广安医院实施的薪酬绩效改革项目来说,地市级的医院和华西医院,不论在业务、信息,还是管理方面,都一定的差距。
那么,如何能够把华西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思路,包括一些细节落到地市医院?他认为,这就需要借助信息化的工具,比如广安医院在薪酬绩效管理体系当中数据记录提出了更规范的要求,倒逼临床在信息数据生成和确认环节上的依从性。
“数据和信息本身不产生价值。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如何应用这些信息,去提升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才会创造价值。”王晓冬表示,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点是,必须针对敏锐捕捉到数据或者信息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或者实践管理的改善。
如今,广安医院在薪酬绩效管理中,特别是在最后一环分配环节,已经完全实施了无纸化操作。“这样的信息化工具或者手段,是基于绩效薪酬体系中的诸多管理要点和管理机制进行设计的。”他指出,在科学化管理制度的底层逻辑下,利用信息化工具设置一些控制机制,在避免引起管理“不良行为”的同时,让先进的管理的模式惠及领办医院的所有员工。
信息化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或多或少面临痛点问题,该选择怎样的方案解决?
据陈琳介绍,在医院应用智慧化转型、信息化建设升级的大趋势下,华为打造了安全可靠、轻量弹性、敏捷高效、智能运维的医疗DCS新一代数据中心轻量云解决方案,解决传统医院数据中心建设问题。
该方案面向医疗数据中心虚拟化以及轻量云场景,采用分层解耦、模块化的架构设计,通过构建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的资源池,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助力医院信息化建设,实现从传统的离散管理到“硬件归一”的统一管理,更有效地支撑医院业务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相比以往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医疗DCS新一代数据中心轻量云解决方案具有“轻量弹性”的特点。一方面,可以按需求进行积木式叠加,满足PACS融合影像、医共体一院多区、大数据和AI平台等新兴业务建设诉求。
另一方面,基于很多医院在建设初始资金有限这一信息化建设的痛点,该方案可实现帮助医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轻量化起步,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增长,灵活弹性扩展,支撑业务的扩容和上线。
东华医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新产品研发部总监梁强介绍,可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构建医院数智底座,打造“一个底座,1套标准,支撑N个业务系统协同的信息化体系”,不仅满足医院自身专科信息化需求,又可以与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赋能医院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管理一体化发展。
其中,可以实现运营管理一体化,也就是利用数智底座的数据治理能力,把医院所规划的符合发展要求的人财物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职责等,自上而下层层拆解至最小单元,再找到和各个最小单元相关联的业务部门、业务流程,形成可视化的工作流程图,让每个从事具体工作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对整体有什么贡献、要负起什么责任。
如此,让医院管理层强化全流程控制,解决基于信息化进行运营管理的人员整体感模糊、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提升医院工作效能,减少医院运营成本。
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未来该怎么做?
随着各项医改政策持续推进和落实,为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梁强以5G急救系统举例:如果一个胸闷患者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医生给予测血压、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检查后,检查结果数据就会立即上传县人民医院数据共享中心。
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调阅检查结果后,通过远程视频会诊中心,与多个学科专家在线进行MDT联合会诊、指导救治,并及时联系120转诊。在转诊过程中,救护车中的视频数据和院前急救数据会实时互传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这相当于急救患者一上救护车,就等于进了人民医院的抢救室”,他说,如此,实现了急诊急救一体化,打破了县域医共体急救服务“壁垒”,为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保驾护航。
在黄二丹看来,国家所要求的“大病不出县”,除了是指肿瘤、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患者,在县域可以得到权威优质诊疗外,更应该是通过医共体为重大慢病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他认为,医共体的建设并不是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交给了县医院,而是把全县老百姓的健康责任交给了医共体。而信息系统建设也应该从全民健康信息系统着手,打造从早诊早筛,到疾病诊治,再到出院随访的一体化健康信息体系。
“今后重大慢病将更加需要健康数据。”黄二丹提出一个畅想:这不仅包括手术、住院、吃药情况的数据,也应当包括日常生活记录,包括睡眠、运动,跟周边社区的互动等数据。以健康事件节点串起全时间链条,建立数据全部贯通的新模块,真正提高重大慢病患者生命质量。
其中,医院要做的是内部HIS系统,政府要做的是全民健康信息系统,两个思路某种程度上是不兼容的。“但是创新的产品,要在不兼容中找兼容”,他认为,未来应该建立起一个以人为单位的信息系统,成为守护老百姓健康的底层网络,“医疗服务反倒是其中一个插件”。
“信息是手段,信息背后的功能定位,才是真正的一个背后起主导作用的这因素。”黄二丹表示,信息化建设终究需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真正聚焦到如何为老百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解决方案上来,真正构建起完整的数据信息系统,实现医保、医疗、医药在数据层面的联动和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