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冷,近期不少老年朋友向笔者咨询如何通过按揉腧穴缓解膝关节疼痛,于是告知他们可选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膝阳关和鹤顶等7穴进行按揉调理,反馈得知,均起到了很好缓解疼痛的效果。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浅在,活动量大,摩擦劳损、关节老化及创伤机会多,所以膝关节疼痛是很多人面临的困扰,特别是一半以上的老年群体都患有膝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常反复难愈,严重影响生活。
中医对膝关节疼痛的认识
膝关节疼痛属于中医“痹症”“骨痹”“膝痹”范围,多发于中年以后人群,临床表现以膝关节处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灼热、肿大等为主。若膝关节肿大疼痛,股胫的肌肉消瘦,形如鹤膝,古人谓之“鹤膝风”。中医认为,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等病邪及劳损、外伤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热之邪侵入人体,痹阻膝关节肌肉经络,导致气血痹阻不通,产生膝关节疼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临床上膝关节疼痛可根据感邪轻重和临床症状,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和热痹。行痹疼痛特点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痛痹疼痛特点为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着痹疼痛特点为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热痹疼痛特点为膝关节灼热红肿疼痛,痛不可触,活动不利。因为人体足三阴和足三阳等6条经络皆循行于膝关节,故可局部选取上述腧穴进行按揉,促进经络气血疏通,调和营卫,驱散风、寒、湿、热等邪,“通则不痛”,解除膝关节疼痛。
腧穴调理
膝眼:实为两穴合称,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为内膝眼;在外侧的称为外膝眼,也即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按揉犊鼻穴可清热消肿、疏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是治疗膝关节疼痛的常用腧穴,同时外膝眼属于足阳明胃经,又可调补气血,濡养膝关节。
梁丘:足阳明胃经腧穴,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该穴位居膝部,具有通经利节的作用,《针灸大成》将该穴的功效论述为“主膝脚腰痛,冷痹不仁,跪难屈伸,足寒”。
血海:足太阴脾经腧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为一人左手掌心按于另一人右膝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即为该穴。脾主统血,该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气血归聚之处,故名血海,对一切“血证”均有治疗功效,同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按揉该穴可活血调血,起到缓解膝关节疼痛的作用。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该穴居膝内侧为阴,股骨内侧髁高突如陵,髁下凹陷似泉,故名阴陵泉,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故对湿邪困着膝关节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腧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膝为筋之府”,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处,具有舒筋活络的功效,对膝关节炎引起的屈伸不利、膝膑肿痛都能有很好治疗作用。
膝阳关:足少阳胆经腧穴,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屈膝取穴,于股骨外上髁后,当髂胫束与股二头肌腱之间的凹陷处。通过穴名即可知穴处和穴性,有化湿散寒、疏通经络的功效,对膝盖、腘窝肿痛挛急,气血不通引起的小腿麻木均有治疗作用。
鹤顶:经外奇穴,在膝上部,屈膝,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该穴居膝髌上方似鹤膝之顶,故名,有舒筋利节、通经活络的功效。历代中医典籍皆论述该穴主治膝关节疼痛、鹤膝风。
膝关节疼痛常是内外因夹杂引起的,临床发病率高,且有年轻化趋势,平时要多注意防寒保暖,科学合理锻炼,减少长时间下蹲。上述腧穴,皆在膝关节附近,“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且易于定位,通过交替选取进行日常按揉,能有效疏通膝关节附近经络,畅通气血,如再结合体质及疼痛特点,配合艾灸,可更好地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