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管理> 前沿理论> 医院经营
中国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的现实背景、面临挑战和基本路径
2023.09.15来源:澎湃早晚报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速,医疗卫生体系改革逐渐走向“深水区”,医院认证已成为目前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近年来,中国医院认证工作已逐步展开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比如《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的发布。但是,从制度供给视角来看,中国医院认证制度常态化供给机制尚未形成,在制度供给主体、路径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制度供给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制度供给的起源、形式、过程、动力、制度移植以及路径依赖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为中国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所以,本文以制度供给理论为基础,从医院认证制度供给的现实背景、面临挑战等方面出发,旨在探索科学有效的医院认证制度供给路径,构建起常态化的医院认证制度供给机制,致力于实现医院认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引言

  医院认证是提高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多年的医院认证实践证明,医院认证不但是提高医院运营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提高医院管理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的关键措施。2023年5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利用3年时间,在全行业进一步树立质量安全意识,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基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作为提升医疗质量的“有力武器”,医院认证工作的有序落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面对医院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新要求,需不断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为医院认证全面落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中国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的现实背景

  2.1 社会变革:人口老龄化催生全新医疗服务模式

  随着新型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世界各国的人均寿命显著提升,由此带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发布的《2020—203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可知:到203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的总数将增加56%,从2017年的9.62亿增加到2030年的14亿;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的总数将会超过21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0%。人口老龄化催生出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医疗服务体系同样面临着深层次的调整,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医院内部的变化,必将会推动中国医院认证工作的深化发展。

  2.2 医院变革:医疗服务整合型发展

  新时代环境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身体健康以及疾病预防的需求日益高涨,医疗服务不再是传统单一的诊疗服务,而是融合各方面的多元化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于“以健康为中心”,对原本界线清晰的健康服务加以整合,即“整合型医疗服务”。当前,很多国家都将包含疾病预防、治疗以及临终关怀等在内的各类医疗服务予以整合,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协调各层次医疗服务机构,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在此背景下,医院认证机构需考虑如何对整合型医疗服务进行认证。具体而言,在医院认证工作过程中,医院认证机构需考察更广范畴的医疗服务行为,同时基于此完成认证工作。

  2.3 技术变革: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加快了医疗服务格局的重塑进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医院逐步构建起“互联网+”的管理体系,授权管理、诊疗流程以及文件管理等同样逐渐实现了信息化;除此以外,在信息“孤岛”被打破以后,医院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信息共享都得到了显著改善。所以,在信息化时代,医院认证机构还需思考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医院认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中国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面临的挑战

  3.1 认证制度供给不足

  当前,医院认证制度供给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社会经济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医院认证工作及其制度供给都提出了异常的需求;但是,制度属于稀缺资源,其制定和执行通常需花费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由此,有限的医院认证制度供给与异常的制度需求间形成了矛盾。第二,政府的个人偏好和有限理性对制度供给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制度博弈主体的期望即制度供给是否能够创造更大的“利润”,影响着制度博弈均衡是否能够被打破。政府作为制度的关键“供给者”,其同样有着自身的个人偏好,其效用函数不但包含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同时还包含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如果医院认证制度供给无法达到政府自身的个人偏好,则会导致制度边际效应增加,进而造成制度供给不足。第三,对非正式制度和诱致性需求的重视度不够。因为政府、医院、第三方认证机构等主体参与“博弈”的意识和机会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对医院认证制度供给效率和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本质角度来看,强制性制度实际上是由政府制定的正式法规制度组成,且通过行政权力加以推行。医院和第三方认证机构作为医院认证制度供给的次级主体,对于可能出现的获利机会,形成诱致性需求,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从非正式制度角度来看,主要反映为医院认证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及文化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不足。

  3.2 认证制度供给主体博弈力量不平衡

  制度变迁的强制性特征导致中国医院认证制度供给大都以政府为主导,弱化了社会力量的作用。从医院认证制度供给来看,虽然医院认证机构负责相关认证工作,但是“终审权”却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手中;医院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认证,其主动性略显欠缺。政府直接干预医院认证工作,影响着其他认证力量的作用发挥,从而导致社会力量的弱化。近几年内,政府逐渐认识到第三方认证机构的重要性,同时明确规定可委托具备相应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医院认证工作。政府作为医院认证制度的关键供给者,然而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不可对制度供给过度干预。与此同时,因为缺少合理高效的激励约束体系,极易造成政府的“设租”动机与医院的“寻租”倾向,形成医院认证目标及行为的盘查,导致医院认证工作长时间处在紧张疲软的状态。因此,医院认证制度供给需维持多元主体的平衡性,如此才可保障制度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4.中国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的基本路径

  4.1 持续优化医院认证法律法规体系

  第一,制定《医院认证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需联合人力资源、医疗保障以及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医院认证管理办法》。在条件成熟时,可由国务院发布具体条例,进一步明确医院认证工作的主体客体、具体内容、基本原则、主要方法、监督管理、结果应用等。

  第二,制定《医院认证标准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需联合人力资源、医疗保障等部门,共同制定《医院认证标准管理办法》,明确医院认证标准制定的主体、原则、内容、适用范围以及修订要求等,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医院认证标准。

  第三,制定出台《医院认证员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需联合人力资源、医疗保障等部门,共同制定《医院认证员管理办法》,明确医院认证员的基本要求、选拔流程、任用原则、监督管理以及继续教育等。

  4.2 建立医院认证标准持续改进制度

  首先,从医院视角看,医院认证标准是国家和行业有关法律法规的集成,是医院认证工作需严格遵守的国家政策及行业要求。医院通过追踪持续改进的认证标准,可以及时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的监管要求,始终坚持以认证标准为根本导向,以达到标准为主要目标,确保医院的运营及管理满足认证要求。与此同时,建立医院认证标准持续改进制度,还可以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及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数据为前提的医院认证标准持续改进,能够显著提升医院管理的现实成效,同时可大大提高认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除此以外,医患关系也是当前医院运营管理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实际上都源自于患者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所以,将患者满意度作为医院认证标准的主要内容,可引起医院对患者需求的忠实。从管理学层面而言,患者其实是医院最佳的“质管员”;通过调查患者满意度,能够把握目前医疗服务存在的不足,通过持续改进来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如此必然会提高患者就医的满意度。

  其次,从医务人员视角看,医院认证标准持续改进是动态化的过程,代表着医务人员需要对自身现状展开评估及判断,提高主体意识,同时对发展前景有所期望;此不仅是医务人员持续改进工作的起点,更加是成长的起点。对于医疗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医务人员可采取更加成熟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可显著降低工作难度,进而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形下取得更好的效果。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改工作的日益深化、以及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来临,医院发展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医务人员需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常态化的持续改进,可以明显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如此有利于提高医院认证的通过率。

  4.3 构建完善的医院认证专家库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专家库遴选准入机制。首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委派专职机构或人员筹建医院认证专家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应当由医疗专家、卫生行政人员、医院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申请人员的能力及资格进行审查。其次,制定科学的医院认证专家遴选标准,进一步扩展认证专家的来源,多途径选拔高层次人才进入专家库,明确认证专家的从业和经验要求。最后,建立客观有效的专家遴选评价指标,通过量化指标对申请人员的认证能力及专业素养展示真实有效的评价;与此同时,还需重视考察申请人员的道德品行,实现全方位、系统化的考核。

  第二,建立健全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医院认证工作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需构建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从而保障专家库的智力支撑能力。与此同时,还需构建专家分类管理体系,结合医院认证各环节的具体需求以及专家的专业背景对所有专家进行分类,建立专家个人信息档案,并且动态更新档案信息。除此以外,还需健全专家考核评价体系,对医院认证专家的认证能力、认证行为以及认证道德等展开全过程评价,采用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的方式,采取理论认证与现场考核相融合的形式,对考核不达标的成员需进行严肃的处理。

  第三,建立健全专家库监督问责长效机制。医院认证结果直接关系着医院发展的未来,所以极少数参评医院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引诱认证专家,以取得不当利益,严重影响认证结果的公平公正,从而导致认证结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所以,需要建立健全专家库监督问责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入库前道德审查,入库后责任监督”。加大行业规章制度与职业伦理道德的宣教力度,确保专家库成员严格遵守纪律规范与职业道德,明确个人的义务和权利,了解违规违纪后的惩处举措,从而形成心理上的震慑作用。与此同时,还需全面发挥多元主体的监督作用,接受来自新闻媒体、广大群众、医疗机构以及卫生主管部门等的监督,借助多方力量,营造良好的医院认证环境。

  4.4 建立医院认证工作长效管理制度

  第一,自觉适应新认证标准要求。医院认证工作,不但是新时代环境下推动医院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加关乎着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当前的医院认证工作,已经从主观定性转向于客观定量,所以无论是医院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需彻底转变观念,克服传统思维,认真学习把握认证标准的所有内容,从组织领导、规章制度、员工培训、管理体系以及自查自评等方面着手,自觉适应新认证标准要求。

  第二,构建全周期数据质控体系。医院需对认证全周期数据的盘点和汇总工作引起重视,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院级数据质控小组,安排专门人员对数据处理全过程进行跟踪,制定完善的数据指引清单,主要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来源、收集方法、统计部门等相关要素,以确保所有指标数据都是可溯源的。严格把关数据填报审核工作,建立“院长—分管领导—科主任”三级审核体系,重视数据的精准性、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关联性,注重极端值,防止出现错误数据。此外,还需构建常态化的数据监测和分析体系,结合医院认证工作需求,创建医院认证基础指标数据库,并且按年度形成对应的数据集。

  第三,强化医院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经济时代,医院需不断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构建包含医疗护理、人力资源、DRGs质量控制等在内的质量管控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还需建设医院认证数据收集网络平台,确保其达到“电子病历四级”“智慧医院四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等要求。如此,不但有利于实现医院认证指标数据的自动监控与收集,而且还能够为医院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医院日常运营和管理的效率。

  4.5 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健康中国”等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总结既往医院认证工作经验,结合当前院认证工作需求,不断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对于引导医院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与“三个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医院认证工作对于医疗安全和质量标准同样十分重要,并且还是国际医疗保险认可支付的主要依据。目前,中国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在国内的境外人士及购买了国际商业保险的中国居民,在就医时需用到国际商业医保,这就需要有关医院具备国际认证的资质。然而,国内绝大部分医院并未取得国际认证,所以需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制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医疗领域中的话语权,提高中国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认可度。

  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制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就诊便利化,推动商保衔接。通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制度,推动国内高水平医院依托“国产标准”融入国际医疗领域,特别是直接得到国际商业保险机构的认同,确保购买国际保险的人员在中国可以直接“刷商业医保”。第二,医疗同质化,推动区域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国内外医疗跨境衔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标准可用于国内外的医院认证工作中,推动跨境医疗衔接以及医疗服务同质化,从而达到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相互联通。第三,标准国际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标准,可以使中国成为国际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加强中国医疗的整体软实力。

  5.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人口老龄化、医疗服务整合型发展、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环境,医院认证已成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核心,而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新时代环境下,医院认证制度供给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制度供给不足、制度供给主体博弈力量不平衡等,严重影响了医院认证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高水平、高标准建设“健康中国”的新征程上,应当通过持续优化医院认证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医院认证标准持续改进制度、构建完善的医院认证专家库制、建立医院认证工作长效管理制度、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医院认证制度等路径,不断强化医院认证制度供给,推动实现医院认证工作高质量发展,进而持续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安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4 滚球下注官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