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拔罐通过对穴位经络的吸拔,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拔罐是通过负压作用于身体表面,可将体内的瘀血及痰瘀、浊气等吸拔出来,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我们的脏腑功能得以调整。
拔罐的五大作用及方法
平衡阴阳
拔罐可以调和阴阳,通过拔罐手法和穴位配伍来实现。中医认为,病在经络皮肉者属表,宜轻拔;病在筋骨者属里,宜重拔。拔罐对于阴阳的平衡调节属于双向,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可使低血压升高,亦可使高血压降低。高血压拔罐可以选择曲尺、合谷、太冲、三阴交几个主要穴位进行拔罐。
祛风散寒
寒邪入侵,湿气加重会导致人体出现风湿疾病,拔罐可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吸出肌肉血脉中的风寒湿气,达到恢复机体的作用,从而治疗风湿、感冒等风寒邪气引起的病症。
风湿拔罐可在疼痛部位及周边穴位进行拔罐;风热感冒选大椎穴、肺俞穴和背部的膀胱经;风寒感冒选大椎穴、合谷穴、曲池穴和尺泽穴。
活血化瘀
人体肌肉、韧带、骨骼受到慢性损伤,会在局部产生淤血,使经络气血流通不畅,若淤血不消,则疼痛不止。在局部相应的穴位或患处拔罐,可以使淤血消除、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针对颈椎病、肩周炎、落枕等病症有很好的的效果。拔罐时可在病痛处附近经络进行范围性的拔罐,效果更好。
清热消肿
中医认为“热则疾之”,利用火罐的刺激,可以将热邪排出,达到清热的目的,使内部热邪透出体表,清热解毒,消肿散淤。例如:身体红肿、体表淤血等情况。身体红肿和体表淤血则可在针刺后进行拔罐,拔罐后将淤血擦干净。
调和脏腑
拔罐疗法对穴位产生刺激,穴位通过经络连接内在脏腑,从而治疗脏腑各种疾病。
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选大抒、风门、肺俞、膺窗四穴;
肠胃炎症等消化系统疾病,胃症选肝俞、脾俞、胃俞、隔俞和章门穴;
肠症选脾俞、胃俞、大肠俞和天枢穴;
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选大椎、大抒、天柱、至阳等穴。
拔罐小贴士:
1拔罐位置:拔罐时要选择适当姿势和肌肉较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可用。此外,人体的一些重要位置也不适合,如溃疡面,胸口心脏附近,感染处等。
2拔罐大小:根据身体部位的面积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要做到拔罐迅速,才能使拔罐有力。
3拔罐时长:拔罐时长一般在10-15分钟,临床需要皮肤起疱一般会在20分钟左右,不要拔罐时间太长。
4拔罐禁忌:拔罐后不要洗澡,因为拔罐会使毛孔张开,洗澡会让身体湿气入侵,感染湿寒。
Tips
拔罐不仅能治疗和缓解一些疾病症状,通过对拔罐之后的身体表现和反应,可以判断出身体存在的问题。
拔罐的表象,反应身体状况
不适合拔罐的人
拔罐并非适合所有人,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体质特征判断自己是否适宜拔罐。
·虚弱之人。拔罐时会带走体内之气,拔罐后会更加虚弱。
·皮肤病患者。拔罐会让皮肤过敏、溃疡、水肿等情况的病情加重,不宜拔罐。
·心脏病患者。拔罐会使皮肤负压收紧,促使心脏疾病的发作。
·骨折病人。骨折病人拔罐会一定程度影响骨骼愈合,待康复之后进行拔罐。
·特殊女性。月经期女性,孕妇,不适合拔火罐。
参考文献:
[1] [清]徐彬,《金匮要略论著》
[2] 张力,浅谈拔火罐疗法,《针灸临床杂志》,2004年
[3] 赵喜新、王磊琼、李鸿章等,感冒人群与正常人群在拔罐疗法的罐斑显色差别研究,《中医学报》,2005年
[4] 王谧、李月、陈泽林,拔罐疗法概述与走罐手法述要,《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
[5] 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年
[6] 洪寿海、吴菲、卢轩等,《中国针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