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少人选择以“冷”法攻之,如开空调、喝冷饮、吃西瓜等。实际上,在传统中医疗法中有不少解暑的妙招,刮痧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刮痧可将郁积在体表的湿热与气滞宣泄出来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刮痧,既可补又能泻
刮痧是用边缘钝滑的器具,蘸上植物油或清水,在体表沿着经络的走向,从上到下、从内往外进行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细小的出血斑点,状如沙粒,也被称为痧斑或痧痕。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能调动人体的气血运动,引邪出表,疾患由里走表,通过自身溶痧,调动自愈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暑为夏季主气,由于天气炎热,如果不注意避暑,很可能会引起中暑的现象。发生中暑之后,最典型的症状为头晕目眩、出虚汗,严重的还会导致晕厥和休克。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高温天气加上劳累过度,导致人体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
通过刮痧可让体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气血循环,则可达到散热的效果,也可将暑湿之邪及时“刮”除,起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之功效。
此外,在中医理论中,常说“虚则补,实则泻”。但刮痧的奇妙就在于,它既可补又能泻,可谓补中有泻、泻中有补。除了解暑,它还能起到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调和阴阳的作用,从而缓解身体不适。
痧斑,色深未必“火”大
刮痧后留下的痧斑颜色重,就说明体内的“火”大?有人认为,紫色到黑色之间的痧色,代表身体里寒气重;鲜红到潮红色之间的痧色,代表体内有风、湿、热;而淡红色的痧色,则通常被视为正常情况。其实是不能单凭出痧的颜色判断病证的寒热轻重。
出痧的过程是一种毛细血管受外力挤压后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而使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血管受刺激后血管扩张,可使身体内的瘀浊、邪气疏散,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的作用。
在临床中,有些人的痧斑是紫色的,有的是红色的;还有人甚至刮不出痧……痧斑的深、重、浅只是一项参考依据,具体还要靠施术者现场观察。但的确可通过出痧部位的不同、痧斑形态的不同判断健康状况。
凡经络循环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的,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内脏功能有病变。痧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好;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多为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
随着刮痧的治疗,痧斑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是有效的;无病者或属于减肥、美容或保健刮拭者,一般无明显痧象。
哪些部位和疾病不能刮
刮痧不仅对解暑有很好的疗效,还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的适用病症包括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湿疹、落枕、咽喉疼痛、耳鸣等外科、五官科病症,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高血压等经络不畅的病症。
一般来说,刮痧部位主要在背部,有时亦可选择在颈部、前胸或四肢进行。然而,眼睛、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等部位,以及出现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是不能刮痧的。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可以刮痧。如体型过于消瘦者,局部皮肤有病变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全身浮肿者,孕妇,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等,要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
此外,过饥或过饱,过度疲劳或醉酒者,也不应大面积进行刮痧。那么,小孩能不能使用刮痧疗法呢?也是可以的,但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部禁止刮痧。
刮痧注意事项
在刮痧的过程中,患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刮痧时应注意手法轻重,由上到下顺刮,并通过蘸植物油或清水保持肌肤润滑,避免干刮而刮伤皮肤。
2.在刮痧前后24小时内不能喝酒、不宜剧烈运动。出痧量大或刮全背者,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饮食指导,刮痧后以清淡饮食为主,以提高新陈代谢,排出痧毒。
3.刮痧后,被刮部位4小时内不能吹风受凉及碰水,当天洗澡必须使用热水。
4.哺乳期者慎刮,若实在需要刮痧,被刮后五天内不能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