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来讲,中药煎煮包括汤剂和煮散,煎煮过程中的火候、溶媒、辅料都会影响药性和疗效。在中医古籍记载中,有用冰煎药者,还有用甘蔗汁、煮沸的热水、酒、蜂蜜等溶媒或辅料煎药的先例。可见,用什么“水”来煮中药——煎煮溶媒辅料的选择,的确是有讲究的一件事。下面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煎煮溶媒。
冰
《本草纲目》记载:“宋徽宗食冰太过,病脾疾。国医不效,召杨介诊之。介用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屡矣。介曰: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服之果愈。”意思是说,宋徽宗因为太过贪食冰饮,吃坏了脾胃,太医认为这是寒客中焦之证,便用大理中丸,却不奏效。民间名医杨介建议换用冰来煎药,果然痊愈。
冰和水从化学的角度来讲是同种物质,但是作为煎药的溶媒,却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认为,宋徽宗的病是由于食冰太多导致寒邪蕴于中焦脾胃,大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谓方证相符,选药准确。但宋徽宗之证寒,而药性温燥,一寒一热互相排斥,就会影响疗效,中医称这种现象为寒热格拒。后来杨介建议煎煮时换用冰水,是因为冰的寒凉之性既可减轻群药的温燥,又可作为佐药,冰水和证候的寒性同气相求,消除了证寒药热的格拒状态,从而药到病除。
甘蔗
采用性寒凉的溶媒煎煮药物,可增强药物寒凉之性,也可减轻药物的温热之性。以常吃的甘蔗为例,甘蔗性寒、味甘,有除热润燥、止渴消痰之功。古方“祛烦养胃汤”,就以甘蔗煎汤代水,增强全方清热生津润燥的功效,从而使中焦热证得以消除。
酒
用酒来煎药,同样有说法。酒性温、味辛,可行经络、通痹塞、温血脉、散凝滞。《金匮要略》中有治妇人血气瘀滞腹痛的红蓝花酒,其中红花活血化瘀,单独以酒煎煮,可加强全方之辛味,使其活血祛瘀止痛的效力倍增。应注意,酒精过敏者及机动车驾驶员慎用。
蜂蜜
蜂蜜补中益气、润燥、止痛解毒,也可作为煎药的溶媒使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治疗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的乌头汤,就是用蜂蜜煎煮乌头。其目的之一是取蜂蜜解毒之功,缓和乌头毒性;二是取蜂蜜甘缓之性,缓和乌头之性急,使之缓缓发挥散寒止痛之功,以祛除沉寒痼冷。
煎法对于中药药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煎药的溶媒和辅料更应予以重视。所以在中药房抓药后,要记得向药师们询问清楚煎煮时的注意事项,以免因为煎煮方法不得当而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