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21日是全国第31个肿瘤防治宣传周,围绕“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的活动主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特别推出宫颈癌防治专题科普,帮助公众更好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
本次宣传活动旨在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指导确诊患者规范就医和定期复查。
通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切实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全民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为什么说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严重疾病?
(1)疾病负担较为严重。
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约15.07万,约占全球发病人数的五分之一,占全部女性肿瘤发病人数的6.58%;2022年我国因宫颈癌死亡病例5.57万,占全部女性肿瘤死亡人数的5.89%。
(2)起病隐匿,病程长,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宫颈癌早期多无明显不适,常常被忽视。当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或阴道排液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中晚期,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将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治疗不仅效果较差,预后也不理想。
(3)发病呈明显年轻化趋势。
自 2000年以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相比于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宫颈癌发生和死亡风险都更高。
健康关乎个人身体,患病将影响个人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还会产生经济负担,甚至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宫颈癌的预防工作需要得到每个女性、每个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哪些女性容易患宫颈癌?
以下高危因素容易导致女性罹患宫颈癌,需要重点关注:
(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
(2)多个性伴或性伴有多个性伴、过早发生性行为;
(3)过早生育(18周岁前)、多次妊娠、分娩、多次流产;
(4)个人卫生习惯不佳;
(5)免疫力低下、免疫抑制;
(6)宫颈癌家族史;
(7)宫颈癌前病变史;
(8)其他:长期口服避孕药、吸烟、营养不良等。
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如何导致宫颈癌发生的?
(1)宫颈癌是病因较为明确的恶性肿瘤,目前已知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最主要原因。
(2)目前已确认有14种高危型HPV与宫颈癌关系密切。其中,HPV-16和HPV-18型可导致70%的宫颈浸润癌以及50%的癌前病变。HPV-52、16、58型等是我国常见的感染型别。
(3)高危型HPV感染后若持续存在,可能逐步引发宫颈病变:最初发展为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CIN1),继而进展为高级别病变(CIN2/3),最终可能发展为宫颈浸润癌。从初始感染发展为恶性肿瘤,这一过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通常需要10-20年。
宫颈癌筛查有什么意义?
宫颈癌筛查在于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阻断其进展为子宫颈浸润癌,即通常所说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发现:通过筛查,发现宫颈癌高危人群,对其加强追踪随访管理;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时治疗,阻断病情向浸润癌发展。
早诊断:通过对筛查所发现的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阴道镜检查及必要时活检,实现早期诊断。
早治疗:对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宫颈癌前病变,通过规范治疗以及长期随访减少子宫颈浸润癌或晚期癌的发生,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