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根基工程。数字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教育数字化转型。202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医药教育数字化发展”“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教材数字化建设是重要一环,业已成为构建高质量中医药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
数智化战略转型——推动教材改革与创新实践
中医药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其教材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从“十三五”时期多媒体资源的初步探索,到“十四五”阶段数字化教材的全面普及,再到“十五五”期间数智化生态的深度构建,中医药教材数字化进程正从“资源数字化”向“教学智能化”加速转型。
数字化教材通过多媒体技术重构知识呈现形式,将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数字复原,形成数字化资源;而数智化教材则更进一步,运用生成式AI构建“记忆-联想-推理-泛化”能力框架,与中医学“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体系高度契合。如《温病学》教材实践中,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模拟叶天士诊疗思路,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卫气营血传变规律,并自动关联典型病例强化实训。又如《伤寒论》教材应用中,虚拟助手能帮助解析张仲景经方配伍机理,链接题库试题,分析学生学习轨迹,推送即学即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这种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的双向赋能,使教材从静态知识载体升级为动态思维引擎,有助于学生构建中医学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数智化教材编写——驱动知识联通与整合
人工智能对海量知识的联通与整合能力,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中药学》教材编写为例,人工智能可主动关联《神农本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有关药物记载、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用药反馈等信息,整合生成药物功效的知识图谱,并及时同步标准修订,提示编写团队和出版单位更新教材相关章节,避免因教材修订周期长而致内容滞后。在《中医诊断学》教材编写中,人工智能可通过语义关联技术收集多源信息,整合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同一辨证方法的阐释和应用,协助编者梳理其沿革发展脉络,提高教材的知识联通水平。同时,人工智能通过海量学习,不断优化勘校能力,为编者和编辑审校工作提供了高效助力,确保了教材的内容质量。
数智化教材标准化——统一专业术语与知识基准
中医药术语的规范化长期面临同病异名、同方异源等问题。人工智能通过构建本体知识库和古今医学术语对照数字模块,自动检测并统一教材中的表述差异,并对“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这类易混淆概念标注核心鉴别要点,智能比对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的剂量换算标准,避免因古今计量度量差异导致的用药误解。这不仅有利于规范中医药专业术语,更对构建统一的中医药标准化知识体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智化出版服务——加速产业重塑与升级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教材出版产业生态。在教材排版设计环节,人工智能可根据教材大纲自动生成知识点思维导图、动态图表、交互式知识卡片等,并适配手机、平板、VR设备等多终端显示需求。在印刷生产环节,据测算,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普及数智化教材后,每年可减少因纸质教材生产带来的碳排放约4万吨,相当于保护3.5万亩天然林。与此同时,按需印刷便于灵活安排印制周期,有效减少冗余库存,真正实现绿色出版。在发行传播环节,人工智能可通过分析院校招生人数、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以及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区域分布等,智能推荐教材书单,动态调整征订、库存、物流等发行环节的资源配置,即时同步数据信息,做到精准发行。
数智化教学局限——审视应用问题与挑战
虽然人工智能在中医药教育中展现出了巨大潜力,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其面临的多重问题与挑战。其一,数智化教材知识库对既有数据的判断能力可能影响内容准确性。其二,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削弱学生自主学习和临床思辨能力,难以传承师徒相授的实践精髓。其三,基础设施的差异不利于人工智能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应以审慎的态度明确人工智能的定位,即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是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而非替代。同时,要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技术应用既能促进教学创新,又不偏离教育本质,培养真正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秀人才。
数智化教材建设情况——强化基础建设与应用创新
目前,中医药行业新形态数字教材以“融媒化、交互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以智能融媒体电子书为载体,深度融合视频、3D模型等多形态素材资源,集成智能编创工具和互动教学编创组件,并创新推出“AI导师”引导学习。其应用场景包括支持教师组合学习资源、批注备课、命题组卷等,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答疑、模拟实训等,并提供学情分析工具,实现学习行为可视化追踪,形成“教-学-评”闭环。
未来,中医药教材建设须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推动智能化教育平台迭代升级。传承与创新并重,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医药数智化教材建设必将为中医药教育改革注入创新动力,为构建高质量中医药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