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四对关系”厘清中医药文化育人特征
2025.04.17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价值体系,既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又彰显出蓬勃的现代活力。

  相呼应:长期性与近期性

  在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时间维度上,其长期性与近期性相互呼应,共同驱动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现代社会营造出独一无二的浸润式教育场域,为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医药文化的育人过程具有长期性。其一,文化积淀深厚。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其育人过程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传承。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研读。其二,师徒传承的长期性。传统中医药教育强调师徒制,弟子需要通过长期跟师学习、实践,才能掌握精髓。中医临床经验的积累尤其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其三,认知的长期性。中医药知识的认知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再到融会贯通,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其四,文化认同的长期性。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价值观和健康理念需要代代相传,形成文化认同。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

  中医药文化的育人过程具有近期性。其一,政策支持的强大推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中医药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力推动了中医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地方政策更加细化,多地部署中医药强省建设,聚焦关键重点,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医产研”体系。其二,现代教育的普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被引入中医药教育,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智能诊断系统等,提高了育人效率。其三,国际化的推动。例如中国青蒿素助力非洲岛国攻克疟疾难题;我国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援柬中医医疗队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开设针灸课……这些医疗援助和合作项目既印证了中医的魅力,又为中医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石。

  相伴生:个体性与群体性

  中医药文化育人对象层面,个体性与群体性相伴生,二者相互影响、协同共进塑造共同价值观,既规范引导个体,又尊重其差异。

  中医药文化本身具有辨证论治的特征,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因人制宜”,在文化育人的对象上也会“因人而异”。不同个体由于生活背景、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差异,在接触中医药文化时有着独特关注点。例如,中医专业的学生会更关注医药典籍,养生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改善生活质量的方法,而非医学类学生会更关注自身的病症是否能有效治疗。这种基于个体经历和需求,使得每个人在中医药文化学习中都有不同的关注点。

  群体性强调在群体中进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是经过长期实践和集体讨论形成的。《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亦是历代医家集体智慧的总结。其一,家庭传承和师承教育。历史上,许多中医世家通过家族内部传承或师徒关系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流派。其二,地方医学的特色。不同地区群体因气候、文化和疾病特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实践,如寒地儿科流派、岭南皮肤病流派等。其三,文化节庆与习俗。如端午节挂艾草、重阳节饮菊花酒等,将中医文化与地方民俗活动紧密相连,使中医药文化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和传承。

  相浸润:精确性与概略性

  在中医药文化育人的过程层面,精确性与概略性相互交融、彼此浸润,既注重科学规范的严谨性,又彰显人文关怀的温暖,共同铸就了中医药育人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概略性源于其文化特性与认知本质理论概念。其一,理论概念的抽象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具有抽象和哲学化的特点,难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和量化。其二,诊疗的主观性。中医诊断治疗通常依赖于医生的主观判断和经验,如脉诊、舌诊、处方用药,其结果往往难以完全统一化、标准化。其三,语言表达的隐喻性。中医经典文献中的语言多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如“心者,君主之官也”,药性的“四气五味”,配伍的“君臣佐使”等。其四,文化背景的独特性。中医药文化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影响,许多理论和实践方法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难以完全纳入现代科学的框架进行解读。这些概略性特点使得中医药文化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其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难度。在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时,需要在尊重其独特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科学的结合点。

  中医药文化育人的精确性。其一,育人目标定位明确。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提出“六有”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情感认同、文化自信、理论领悟、实践能力、文化认知、责任担当量化指标明确人才标准。其二,育人课程设置准确。多所中医药院校开设了除《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经典课程之外的文化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医药文化概论》《中医流派研究》等中医药历史文化课程;《中医药文献学》《古籍整理与校勘》《中医药古籍选读》等中医药文献学课程。其三,育人评估体系精确。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者构建中医药研究型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湖南中医药大学采用“学习通”平台记录学生参与度,数据关联最终成绩。

  相表里:内隐性与外显性

  中医药文化育人效果层面,主要表现为人的观念转变,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价值体现,其内隐性与外显性互为表里,共同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内隐性是指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人的精神层面和思想观念上,不易被直接观察或量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一,哲学思想的领悟。通过《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等理论,理解自然规律与生命健康的关联,形成整体性思维;以孙思邈“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情怀,培育医者仁心,树立“医乃仁术”的职业信仰;通过“德全不危”“治未病”等理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其二,内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个体在中医药文化的影响下,能够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黄帝内经》怒伤肝、喜伤心等论述中感知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冥想、导引等心理调节方法。其三,文化认同的形成。中医药文化育人通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帮助个体形成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外显性是指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成果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和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感知性。其一,行为习惯的改变。中医药文化育人通过传播养生知识,促使个体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其二,诊疗实践的应用。中医药文化育人通过传授知识,使个体能够将中医药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如艾灸、推拿等。其三,文化活动的参与。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使个体能够直接参与并体验中医药文化。如药膳制作大赛、经典背诵比赛等,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仪式。其四,物质成果的体现。中医药文化育人可通过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产生具体的物质成果,如中药产品、健康食品等。如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出的益智安神茶饮、清暑益气茶饮等,由医生根据本草典籍发掘“药食同源”的道地本草,结合当代人的需求量身定制,跨界“圈粉”年轻人。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