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医药观察> 医疗聚焦
从“跑断腿”到“指尖点”,揭秘异地就医为患者减负的背后
2025.04.16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家住在新疆的马先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医保异地结算带来的便利。

  “以前看病都是先自费再报销,我的参保地在新疆,在威海看完病后我只能从山东跑回新疆去报销。因为路途遥远,来回得好几天,中途有时还需要倒车、住宿啥的,非常麻烦,而且必须带着发票、结算清单、处方、医保卡等材料,报销的钱还不如我来回跑花的各种吃住行费用多。”提起当初两头跑的艰辛经历,马先生十分感慨,“现在异地就医都能直接结算了,再也不用垫那么多钱看病,也不用回新疆报销,省时省钱又省力,简直太好了。”

  不同于以往,现在无论是选择退休后回到故乡养老、或是前往其他城市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老年人,还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外地暂居的打工人、到其他省份旅游的游客,甚至是为了寻求更丰富医疗资源就医的病患,在线上办好异地就医备案、享受医保直接结算服务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国家医保局发布《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2024年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433.56万人次,基金支付1586.73亿元,比2023年结算人次增长27.37%,基金支付同比增长17.43%;全国门诊(包含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药店购药)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24亿人次,基金支付360.51亿元,比2023年结算人次增长90.18%,基金支付同比增长94.36%。

  2025民生热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人口流动是当前我国人口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约3.76亿人,其中省内流动人口2.51亿人,占比66.8%,省内流动人口规模和占比分别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1.16亿人和5.7%。在这样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异地就医逐渐成为影响全民健康福祉的重要议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尤其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边缘城市向省会城市转移。这种迁移现象导致许多人的工作或居住地与其医疗保险参保地不一致,从而催生了异地就医的需求。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能否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是促使异地就医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之下,基层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条件较为薄弱。为了获取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许多患者不得不选择到外地就医,这不仅加重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公平性的实现。不过,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足以看到提升民生福祉反映在政府工作的字里行间。

  医疗保障是2025年两会的热议话题,而“异地就医结算”已被连续多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的工作任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副主任林敏关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其建议缩小省际间项目价格差异,建立全国异地就医费用分析通报制度,持续扩大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范围,优化备案App功能,设置修改或撤销备案信息的功能,方便参保群众重新备案。

  在地方两会期间,异地就医同样也备受关注。比如,贵州省人大代表、安顺市人民医院妇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宇箭建议,在完善异地就医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信息平台,整合各地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为监管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

  报销范围逐渐扩大:

  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

  与异地就医结算相关的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彼时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

  时隔多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在2016年进入快车道,从此异地就医的报销范围一步步扩大——从住院到普通门诊,再到门诊慢特病,实现了跨省直接结算统筹地区全覆盖,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也基本实现县域可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自那时起,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改革全面启动,相关政策、标准、规程类出台,开发系统上线以及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的工作也相继展开。2017年1月,全国首例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在海南实现。不过,当时能够完成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定点医药机构还十分有限。近年来,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管理系统升级上线,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达64.40万家,较2023年底增长16.99%,其中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23.03万家,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41.37万家,极大促进了群众异地就医结算的便捷性。

  2018年,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试点工作开始。当时,在基本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国家医保局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地方实际,指导京津冀、长三角、西南五省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先行探索。

  2021年底,我国开始启动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工作。与住院、门诊相比,门诊慢特病的情形更为错综复杂,各地在慢特病的种类界定、报销比例、起付线标准以及是否有最高支付限额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2024年年底,门诊慢特病跨省费用直接结算病种迎来新一轮扩围。在基本实现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可及的基础上,2024年8月底实现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服务。12月,所有统筹地区作为就医地提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病毒性肝炎、强直性脊柱炎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当月新增5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2.03万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479.36万元。

  此外,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应对需要长期在门诊进行治疗且医疗费用较高的问题。例如,针对肿瘤患者需要长期在门诊治疗、医药费用较高的肿瘤疾病,北京市建立了门诊特殊疾病制度。参保人员在本人备案的特殊病种定点医院发生的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由医保基金按住院标准报销。

  “高效办成一件事”:

  看病少跑腿、少垫钱的新时代来了

  过去,由于病种范围的限制,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的患者结算困难,他们往往需要先行垫付医疗费用,然后再回到参保地进行报销,这一过程复杂且耗时长。但现在,只要符合条件的患者做好异地就医备案,其在异地就医时可以直接在就诊医院完成费用结算,大大简化了结算流程。随着政策放宽,目前门诊跨省直接结算已经基本渗透到县域,近两年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的人次和增速更是保持极高增长。

  今年,异地就医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将会更加高效便捷。在国家医保局近期发布的《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2025年度第一批重点事项清单》中,在服务参保人员方面,提出“今年将巩固提升实现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强直性脊柱炎等10种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能够快速推行,得益于我国加快推进医疗保障标准化建设。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有所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以及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经办规程,这些都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跨省就医的经办服务持续得到优化,“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国家医保局开发的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中关于异地备案的功能以及线上查询服务正在不断完善,各地医保部门通过提升经办服务水平、规范异地就医备案服务、提高备案办理效率等措施,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随着政策越来越便捷,异地就医为全国群众到外地就医提供了有力保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异地就医制度,以下是一些供大家参考的实用性操作:

  哪些参保人员适用?

  跨省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等长期在参保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外工作、居住、生活的人员;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包括异地转诊就医人员,因工作、旅游等原因异地急诊抢救人员以及其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人员。

  如何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

  参保人员需要在参保地进行异地就医备案,这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进行。线上可以登录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或参保地的医保服务平台,按照指引填写相关信息;线下则前往参保地的医保经办机构,提交所需材料,如身份证、医保卡、异地就医原因证明等。具体操作和其他常见问题可参考以往发布的科普文章,此处就不再多做赘述。

  异地就医常见问题10问10答!快来转发收藏吧——

  写在最后: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的实施,使患者不再需要为报销而往返奔波;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范围的扩大,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直接结算带来的便利,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备案流程的逐渐优化,让患者在异地就医时能够“少奔波、快结算”。未来,将会有更多群众享受到“异地就医无障碍,医保报销零距离”的便利。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