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上西方心理技术是问题取向,东方是境界取向,或者换一个角度说,西方是完善小我,东方是进入大我。一个技术若旨在完善个体的小我,便必然要在thinking的过程中运作。若技术旨在引导个体进入大我境界,其操作便需促使人超越thinking的局限,实现从thinking到stopthinking的转变。
•移空技术是衷中参西,因为它借鉴西方的模式化载体,但运行和呈现的是中医调神的理念、内容和效果。
•移空疗法提供的解决方案便是到达并保持心理空境。移空技术的移动和空境体验,是到达空境;之后的持空技术,则是保持空境。
移空疗法作为中医调神的重要手段,其理论基础植根于中华文化三层次人格理论及中医独特的具象与无象思维,临床操作技术则涵盖移空技术、持空技术,以及尚未公开的第三阶技术。作为中医调神的方法,移空疗法自当归位为中医心理治疗范畴,但近年来移空技术和持空技术已被心理学界认可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实际上,移空疗法是一种心身合一的疗法,其干预手段虽源自心理学视角,但应用范围已超越心理学领域。移空疗法中的移空技术是最先应用于临床的,如果将该技术在2008年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的首次发布作为正式进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起点,那么迄今为止已经17年了。
除了众多精神科医师、心理医师、中医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在临床积累了大量的个案基础之外,移空技术还参与了高端科研机构组织的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和服务项目,其中代表性的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主持的“新冠疫情创伤疗愈本土化心身支持公益项目”,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严超赣主持的抑郁症研究项目“心花计划”等。
本文由于篇幅限制,笔者试着简单扼要地为大家介绍一下移空技术,至于持空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移空疗法述要》。
从thinking到stopthinking
在介绍三层次人格理论的文章中已指出,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主要倾向于问题取向,如针对个体功能失调和人际关系冲突,采用分析、矫正等方法进行调整。而中华文化的人格追求则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境界取向,旨在帮助患者和来访者达到内心的心理空境,实现整体的协调与提升。
东西方心理干预技术取向的差别源自东西方文化的深刻差异,恰似中西医的区别。西医临床倾向于病原取向,识别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然后治疗用药相应地分为抗菌药、抗病毒药、抗支原体药、抗寄生虫药;功能性疾病则识别功能单元,是白细胞降低还是红细胞降低,或者如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不足之类,相应的治疗用药分为升白细胞药、升红细胞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是典型的问题取向,可以明显看到西医学与西方心理学同根同源的特征。
中医的整体论,对应临床则是关注患者的整体呈现,识别患者气机的升降出入、滑涩通堵、寒热温凉,用药依据四气五味之理,巧妙运用八法,旨在实现气机的整体和谐与平衡。这充分体现了整体观,彰显了境界取向的魅力。以下再来进一步解释,移空技术在心理临床如何体现它的境界取向,体现出与中医同根同源的典型特征。
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有很多技术流派,目前的主流都是西方心理学技术,例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治疗、后现代等。还有近些年非常盛行的正念技术,带有浓重的东方味道,但这是西方心理学界将东方文化进行西方本土化之后,出口转内销又回到中国的正念。它还是西方心理技术,而且它的理论和技术核心都源自西方翻译东方文化时西方所以为的正念,东方正念中非常核心深刻的部分,因为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没能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系统地发扬。
前面说了,大体上西方心理技术是问题取向,东方是境界取向,或者换一个角度说,西方是完善小我,东方是进入大我。一个技术若旨在完善个体的小我,便必然要在thinking的过程中运作,无论是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还是家庭治疗,其技术操作无不涉及各式各样的thinking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冲突、来源和结果。总之,各个流派都是在分析与处理thinking的冲突及其来龙去脉,原生家庭、创伤记忆、认知歪曲、情感投射等,不外于此。thinking作为意识现象的一种体现,正是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若技术旨在引导个体进入大我境界,其操作便需促使人超越thinking的局限,实现从thinking到stopthinking的转变。从小我进入大我,从识神回归元神,从思前想后转入坐忘之境。因此,进入大我的技术,关键在于怎样引导患者和来访者stopthinking。
人们已经太习惯thinking了,习惯了思前想后,点对点解决,若要马上stopthinking,绝大多数人做不到,需要有过渡。移空技术就是采用西方心理咨询的操作模式,但以中华文化的境界内容为主体,一步一步帮助来访者回到大我,回到stopthinking。如果用海面的冰山来比喻心身问题,每个问题犹如海面上的冰山,移空技术并非致力于击碎这些冰山,而是专注于提升水温。当海水温度提高到冰点以上,不管是哪一种冰山,都会自然消解。一旦个体能在stopthinking的状态中安定下来,问题便会自然而然地消散。这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从现代开辟一条回到传统的路。回到传统,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回到心灵的更深处、源头。
移空技术还只是第一阶段,可以说主要是通过移走冰山开启升温的过程,但还没有聚焦提高水温。移空之后的持空技术,则更专注于提高水温了。持空技术之后,尚有更深层次的技术阶段,目前尚处于未公开状态。这个治疗策略,借用张锡纯的话说,就是心理学的衷中参西,就是以传统修炼文化的优势内容为主体,利用现代心理学操作性强的模式载体,找到通向人类心灵更深层次而且能够普遍应用于临床解决现实心身问题的中国方法。
移空技术的操作步骤
移空技术是由治疗师引导来访者进行有步骤的深度想象,先将选定的疾病症状象征性物化,并放入与其相匹配的承载物,而后在正前方不同的心理距离上来回移动置放了象征物的承载物,使之渐行渐远,消失于远方的心理空境,从而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心身治疗技术。其中“移空”一词,有“移动至空”和“移动致空”双重含义。移动至空表明,移动的目的地是心理空境;移动致空表明,移动的操作导致了心理空境的形成。故移空既是治疗目标,又是治疗手段,目的与方法合一。
移空技术的具体操作分为先后2个阶段,即静态作业和动态作业阶段,各5个步骤,总计10步。按照经典操作顺序为:三调放松、确定靶症状、存想象征物、存想承载物、填写记录纸A、三调放松、清洁与置放、移动与空境、移回与评估、填写记录纸B。
静态作业的5个步骤
静态作业第一步是三调放松。三调包括调身、调息、调心。调身即调整身姿,要求来访者坐椅子的前三分之一,端正坐姿,伸腰直背,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双目轻合。调息即调整呼吸,嘱来访者做缓慢的深呼吸,只注意呼气,不管吸气。要求不要完全呼尽,需适当留有余地,使一次呼吸能够平缓地过渡到下一次。调心即调整意念,让来访者跟随每一次呼气,将头脑中的一切意念,包括思绪和情绪排出脑海,借呼气的外放之势清理思绪。通过三调放松的系列操作,使来访者的心身一定程度地安静下来,做好接受治疗的准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三调放松不是催眠。三调放松的指导语,语词语气简洁明朗,不对来访者植入观念,也不做任何暗示。当来访者感觉自己比刚才安静了一些,已经做好准备开始治疗了,三调放松就算完成了。
接下来是静态作业第二步,确定靶症状。靶症状指的是来访者体验最为强烈的负性感受。移空技术关注和针对感性,包括感觉和情绪。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沮丧、愤怒等,负性感觉如疼痛、麻木、酸楚、沉重等。可以认为,负性的情绪侧重于心理,负性的感觉侧重于生理。故移空技术可处理的症状不仅是心理的,也可以是生理的,其生理症状不但包括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征,也可以是生理疾病的症状。因此,移空技术的适应与禁忌范围不与诊断直接挂钩,是一项跨诊断的干预技术。例如一位来访者的主要症状是恶心,这个恶心的感觉可能来自于一段令他厌恶的人际关系,也可能是胃炎的症状。移空技术并不在这个层面进行区分,而是聚焦于恶心症状本身。来访者可能同时伴有多种症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往往也是负性影响程度评分最高的,就是靶症状。治疗师会让来访者对主要的几种症状自主评分,标准为0分最轻,10分最重。比如他的评分是恶心感9分,胃痛感3分,乏力感5分,头晕感3分。那么他的靶症状便是恶心,负性影响度9分。
确定靶症状之后便是静态作业第三步,存想象征物。仍以恶心症状为例,治疗师会通过感觉诱导性提问和细节诱导性提问,将这一症状象征性地表达为具体事物,并深度具象化。例如治疗师会问来访者,恶心的感觉具体在什么部位?来访者回答是在胃部连着一段食管的部位。问有多大体积?来访者用手比着说下部圆形的一个球有两拳大,上边连着的食管部有中指那么长、三根手指那么粗。问恶心的感觉有气味吗?回答是浓浓的粪臭味夹着一股酸味。问这一团恶心的感觉是硬的还是软的?回答是酱乎乎的感觉。问一团都是酱乎乎的,还是夹杂着有硬有软?回答大部分酱乎乎的,里面夹着有大小不一样的硬疙瘩。问这团东西是凉的还是热的?回答比体温稍微热一点。问这团东西什么颜色?来访者微闭着眼,心里端详了一下,回答是黑绿色的。治疗师让来访者仔细看看,这是团什么东西?回答是一团沤臭了的粪泥浆混合着烂草、碎石块。至此,作为症状的恶心感便象征性物化为一团粪泥,并且在不同感官感觉上具有鲜明的物象,例如嗅觉上的粪臭味和酸味,温度觉得有些热,触觉的泥浆感混合着烂草、碎石块,视觉的底部球状连着上面管状的形状,还有视觉的球部两拳大小和管部三指粗等。人的意识具有一个特点,当多个感官感知形成鲜明的印象,并且这些感官感知印象融合一体时,物象便会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这便是进入了深度具象思维。此刻不但在头脑中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真实,而且身体也会同步相应的反应,恰恰印证了中医心身一体的整体观念。完成存想象征物步骤后,这团粪泥便成为了恶心症状的象征物。
接下来的第四步是要求来访者存想一个物体,可以将象征物粪泥装起来,这个物体被称作承载物。比如来访者表示想用一只桶来装这团粪泥,桶便是承载物。治疗师会运用感觉诱导性提问和细节诱导性提问,将这只桶深度具象化,操作过程类似存想象征物。例如问这只桶的材料、大小、形状、薄厚、颜色、标签、气味、光滑度、新旧、提手、盖子等。当来访者把这些问题都确认下来,一只栩栩如生的桶便存想完成了。
靶症状已经确定,随后完成了存想象征物和存想承载物,接下来便是静态作业的最后一步,填写记录纸A。这是一张固定格式的记录纸,要求由来访者自主填写。第一栏填写靶症状和评分;第二栏把象征物画下来,并填写几项重要的特征;第三栏把承载物画下来,并填写几项重要的特征。画图对于象征物和承载物的存想,具有很强的锚定作用。有利于接下来的动态作业阶段,对二者进行细节操作。
动态作业的5个步骤
第二阶段动态作业的第一步仍是三调放松,操作过程与之前的三调放松相同。
动态作业第二步,清洁与置放。这一步要求来访者对象征物和承载物进行细致的清洁,然后把象征物放入承载物,安置稳妥。仍以前面的例子,就是要来访者把粪泥从体内一块一块清理出来,全部处理干净。通常还要把清理出来的粪泥检查一遍,去除里面混杂的东西,甚至可以把泥浆固化,减轻它的酸臭味和污秽程度。然后再把桶检查一遍,确认没有漏洞破损;检查好再清洁一遍,用水洗、用布擦都可以。粪泥和桶分别清洁好了,就让来访者把粪泥放入桶内,封好盖子,完成这一步操作。
动态作业第三步,移动与空境。让来访者把装好了粪泥的桶放到眼前,看清楚。然后按照治疗师的指令,来访者用意念让桶移动到治疗师指定的距离位置,例如1米,意思是让桶移动到距离来访者1米远的位置上。这条移动路线,要求是在来访者正前方的直线距离上。治疗师要指令来访者往复移动这只桶几十次,总体上越来越远,例如“眼前—1米—3米—1米—3米—5米—10米—15—20—10—20—30—40—20—40—50—80—100—80—100—80—100—120—150”。随着移动过程越来越顺滑,指令可以省略距离单位,只说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会发现,在意识当中移动物体越来越远,效果是和现实中一样的,物体会近大远小,直至某一个距离上,物体会小到看起来只有一个点那么大。比如上面这个举例,桶移动到150米的距离时,只能看见一个针尖大的黑点了。接下来继续移动,从150米移动到200米,黑点就看不见了。那么200米以前的移动,属于初始移动和可见移动。200米以后,称作超距移动,已经进入空境。超距移动虽然已经看不见物体,但是初期来访者还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还能感觉到这个东西没有消失,虽然看不见但是它还在。于是治疗师继续下指令往更远处移动,例如“200—300—1000—5000—1万—10万—100万”。通常来访者会经历三层深度的空境,第一层是看不见它了,但感觉它还在;第二层是看不见它了,也感觉不到它了,但心里还有点隐隐约约放不下的感觉(比如这个举例中,可能是在1万的距离上);第三层空境是看不见它了,也感觉不到它了,而且心里什么也不惦记,感觉特别轻松自在,那个东西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比如这个举例中,可能是在100万的距离上)。那么100万就是空境体验的位置,这时候就让来访者在这个感觉里待一会儿,通常是2~5分钟,在心里非常放松、什么也不惦记的体验中沉浸一会儿。
动态作业的第四步是移回与评估。来访者结束了对第三层空境的深度体验之后,治疗师要问来访者,要不要把象征物和承载物移回来看一看。从大量的临床案例来看,绝大多数来访者的态度是随它去吧,不管它了。那么此刻就可以请来访者对自己的靶症状当下再打一次分数。这个分数比第一次打分,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治疗已经产生即时疗效了。如果来访者回答想要把东西移回来看一看,那么治疗师就用比较少的移动次数,令来访者把东西移回到眼前。然后检查一下承载物、象征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常见的变化是承载物变旧了,比如举例中的桶,可能颜色变旧了,桶边有了磨损的痕迹;象征物通常会变小、变少、变轻、变得不那么令人抵触了,比如举例中的粪泥,可能变成了普通的胶泥,不再是有臭味的脏东西了,颜色变浅变干净了,数量也变少了。当确认完这些变化之后,再请来访者对靶症状进行打分。通常分数也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那么象征物的变化和分数的降低,都意味着治疗已经产生了即时疗效。
动态作业最后一步,填写记录纸B。如果来访者把象征物和承载物移回了,并且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记录纸B把二者变化后的样子画下来,变化后的重要特征记录一下,然后把最后的评分填在记录纸上,治疗就完成了。记录纸B还有一栏是留给治疗师的,要求治疗师做一些相关的治疗记录,此处不再赘述。
起效机制与衷中参西
起效机制的深层讲解,笔者会留在下一篇介绍移空疗法科学研究的文章中进行,这里只先概略地做一些说明。移空技术的起效机制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层是具象思维引发的心身机制,相应的操作过程主要对应着象征性治疗的部分,也就是存想象征物、存想承载物、清洁与置放等环节;第二层是无象思维引发的境界转化,或者用心理学术语即人格状态的转化,相应的操作过程主要对应着移动、空境体验、移回等环节。
简要而言,第一层即具象思维能够通过意识的操作,引发心身一体的反应。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意识活动可以有效干预神经系统活动,而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状态。所以当一个有严重恶心感的来访者接受移空治疗,把恶心的症状象征性表达为胃部的一团粪泥时,在躯体层面,神经系统识别胃部真实存在这团异物和意识中想象胃部有这样一团异物,是等同的。因此,当我们通过意识操作清理这团异物时,触发的神经、体液、黏膜、肌肉等组织器官的免疫修复等活动,也是一致的。至于能否达到意识与躯体更好的一致性,因此得到更充分的疗效,关键取决于治疗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来访者进入更深层次的具象思维。就像前面举例的靶症状评分,有的治疗师可以帮助来访者把负性评分从9分直接降到0分,而有的治疗师可能是从9分降到3分或6分。但从移空技术的案例经验来看,一般的移空咨询师都能够将此案例做到后测6分以下;其中具有300小时以上移空咨询经验的咨询师,通常能够做到后测3~0分的程度。这部分起效机制,对应中医理论就是形气神的整体观,操作过程则对应着“意到气到,气聚成形,气动形消”的气化过程。也正因为中医学的认识本就心身一体,所以中医调神的范畴要宽过心理学,并不刻意区别主症来自所谓心理还是生理。
但是普遍来讲,儿童的具象思维能力强于成人,心身一体的程度也高于成人。因此移空技术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确实往往更容易操作,操作效果也更好。《道德经》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是有现实依据的。但这不意味着成人丧失了具象思维的能力,也不意味着成人已经心身分离了,只是成年人随着多年片面强化理性思维教育的加深,随着在社会生活中被工具性异化程度的加深,其本能的具象思维和心身一体的状态被压抑掩盖了。所以移空技术的操作,也可以认为是治疗师在一步一步帮助来访者揭去掩盖,重现具象思维和心身合一状态的过程。
第二层是由无象思维引发的境界转化或者说人格状态转化,则直指人的自性体验。凡事都问为什么,已经是现代人处理问题的主要思路之一,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甚至几乎成为他们处理问题的唯一思路。这种思路就导致人被困于思考的陷阱之中,直到思考过载却无法减速无法停止。例如抑郁症临床常见的反刍思维、强迫思维、灾难化思维等,人也因此陷入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等状态。怎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人格状态,超越思考的陷阱?移空疗法提供的解决方案便是到达并保持心理空境。移空技术的移动和空境体验,是到达空境;之后的持空技术,则是保持空境。如《六祖坛经》所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在自性面前,任何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这是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智慧。人们日常状态的意识境界都是客体化的,是各种念头(意识映象)来来去去的状态,即所谓意识流。如果人能够达到并保持心理空境,让意识离开意识流,回归于意识自身,达到纯粹、宁静的意识境界,他的人格状态就自然稳定不被动摇了。
以上简要介绍了移空技术的起效机制,不难看出,移空技术的核心内容都来自中华传统文化,尤其它的整体观、气机理论、治疗目标、思维方式等,无不体现了与中医同根同源的典型特征,这便是移空技术“衷中”的部分。那么移空技术在哪些方面参考借用了西方学术的长处呢?主要就是模式化的操作步骤。西方心理学的优势在于擅长标准化、模式化,长于设计技术手段,可操作性强。具体到移空技术,将传统中医养生功法的存想与入静技术,通过模式化的10个步骤进行操作设定,主要借鉴了西方心理学认知行为疗法的结构化操作特点。所以说移空技术是衷中参西,因为它借鉴西方的模式化载体,但运行和呈现的是中医调神的理念、内容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