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深刻阐释了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要义和时代内涵,深度揭示了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中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与医疗实践中,关于生命认知、健康维护以及疾病防治积累的经验结晶,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品质,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展现出三重独特优势。
中医药诊疗方式有利于落实全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健康中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健康服务。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彰显了对公民健康权利的尊重。中医药诊疗具备“简便验廉”的突出特点,对落实全民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的“简”,体现为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无需复杂设备,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借助艾灸条、针或火罐等器械即可操作;“便”表现为常用中药材在日常生活中易于获取;“验”是指中医药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检验,对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疑难病疗效显著;“廉”则意味着治疗成本相对较低,能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这些特性使得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独具优势,也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
当然,“简便验廉”是中医药诊疗的特点之一,并非唯一特点。近年来,中医药机构在全民医疗事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床位比上年增加14.4万张;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总诊疗人次15.4亿,比上年增加3.1亿人次。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中,中医的科学性更是得到充分验证。未来,中医药诊疗不仅能持续提供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还可借助健康中国战略契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构建中医自主知识体系,探索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新格局。
中医药系统医学理论有利于推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健康观,是一种融合生物医学、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方位、动态健康理念,有利于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系变化、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给健康事业带来新挑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医疗技术,还涵盖医疗观念、心理素质、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健康中国建设需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进全方位健康治理。
第一,健康不仅是症状消除,还包括人体自我修复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中医认为,顺应四时节律,通过心理调摄、饮食起居、劳逸结合及适量运动等方式调和人体,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可让人少生病、不生病、晚生病,即便生病也能尽快痊愈且少复发。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健康中国建设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新时代,中医药传统养生智慧必将熠熠生辉。
第二,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灵的幸福。《黄帝内经》提出要“形与神俱”才能尽享天年,也有“德全不危”“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记载。这些论断虽未涉及具体医学知识和技能,但因关乎医学人文素养,被历代医家视为重中之重。这也提醒我们,医疗不仅要关注身体,更要重视精神和心理状态。
第三,健康不仅指人体健康,还涵盖环境健康。“道法自然”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医认为人应接纳自然赋予的生命及一切,追求天人合一,与外界环境保持和谐统一,才能保持健康之道。中医在治疗手段选择上多采用天然药物,也十分重视非药物疗法。如针对慢性病,中医重视自我管理,非药物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这既有助于降低医疗费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物医药产业对环境的压力。
第四,保持健康不仅依靠治疗,更要依靠预防。现代医院规模日益庞大,分科愈发精细,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疗花费也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如何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同时提升人民满意度?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人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生、长、壮、老、已5个阶段,每个阶段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特点各异,健康管理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掌握人的生命周期规律和疾病传变规律,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转变,就有望达到“上工治未病”的境界,助力个体实现从出生到老年的全面健康。
中医药的人文特质有利于塑造良好医疗人际关系
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良好医疗人际关系的建设。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其工作对象不仅是人生的病,更是生病的人。若医生像科学家操作机器收集数据,再按固定流程给出诊疗结论,就会将本应作为医疗主体的患者降格为客体,导致医疗过程中医学人文关怀的缺失。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中医药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中医的仁爱精神源自对生命的尊重和泛爱众的社会伦理观。中医文化中重视仁爱利他的医道,对医者而言,行医不应希求患者同等回报,医生不可惟利是图,当存救人实意,甚至可免费行医。孙思邈《大医精诚》提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种道德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道德审美。中医重视人文,也不忽视科学,二元医学价值正是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有助于化解现代医学中人文与科学的冲突。
总之,中医药文化突显了中国特色的生命观、身体观、健康观、疾苦观、治疗观,在医疗认知、思维以及行为模式方面,都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色。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人文特质和道德理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一环。
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必然要依托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未来,中医药事业必将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人民健康福祉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