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医药观察> 医疗聚焦
AI医生,助手还是对手?
2025.02.28来源:人民网

  “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后质疑我的治疗方案,气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发现指南更新了……”

  近日,广东医学博主“孤芳自赏”的发帖感叹,引发广泛关注。这看似戏剧却真实发生的一幕,折射出AI技术在医疗行业引起的震动:AI来了,医生会被取代吗?AI看病开的方,人们能放心使用吗?

  随着AI不断深化融入,医疗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基于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学习能力,AI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北京儿童医院一次多学科会诊中,全国首个“AI儿科医生”与13位专家给出的建议高度吻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借助AI,将鼻咽癌放疗流程从十余天压缩至30分钟;北京天坛医院将AI医生应用于脑卒中急救,患者做完检查几分钟后,医生就能查看AI医生的诊断结果,比真人看片快约半小时……

  更值得注意的是,医学知识的迭代周期已经显著缩短,临床医生因工作繁忙往往难以及时消化,而AI则凭借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和算法模型,理论上能够瞬间完成海量文献筛查与指南的比对——上述广东医生的遭遇,简直就是人类与AI在知识更新速度赛跑时面临窘境的生动写照。

  那么,AI可以完全取代人类医生吗?

  非也。人是复杂的生命体,医学则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和可能性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患者。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人身上却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一名好医生,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特点和心理需求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一过程的复杂程度,堪比在错综复杂的迷宫中寻找出口,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考量。

  更重要的是,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人学。AI或许能解析病症,但唯有医生才能真正理解病痛中的人。当患者以信任托付健康,医者以专业守护希望,这种超越技术层面的情感支持,恰是AI无法给予的。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AI诊断过程如同“黑箱”,暗藏着一定的误诊风险——AI的诊断和处方是基于大量数据训练得出的结果,理论上讲,数据越全面、准确,诊断和处方就越可靠。但如果数据存在偏差、不完整或算法出现漏洞,AI诊断结果就可能有误。

  正因如此,早在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就设置了“红线”: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说到底,医疗决策最终仍需依靠人类医生的丰富临床经验和直觉判断。

  技术狂飙突进时,还需要制度对其加以约束。医疗安全风险如何防范?医疗数据如何确保安全?面对这些挑战,亟需制定相应监管标准,避免技术滥用。

  科技发展势不可挡,但医疗的温度永远需要人类守护。AI与医生绝非零和博弈的关系,当AI帮医生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医生方能更专注于诊疗过程。在这场AI技术掀起的创新浪潮中,唯有以技术为舟、安全为舵、人文为帆,医疗行业方能驶向更美好的未来。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