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是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加强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由此可见培养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必须依靠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人才具备中医思维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的必备条件。
中医思维与中医经典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中医经典是我国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是中医思维的重要载体。中医学的根与魂均蕴藏于中医经典古籍当中。作为一名中医师,读经典、背经典、用经典是通往“良医”的必经之路。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知识的根源与精髓,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医经典课程是中医药教育的核心课程,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地位。中医药教育离不开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经典是几千年来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是中医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而学习中医经典是培养中医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中医学子必须要学经典、用经典,用中医经典武装头脑。
中医经典助力解决中医思维培养问题
中医经典对中医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受科学主义、文化自信缺失、现代医学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医界出现部分中医经典教学弱化,导致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思维弱化甚至缺失的问题,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表现如下:
中医经典课程体系不完善。中医经典著作散失很多,如《黄帝外经》《胎胪药录》等均已遗失,即使未遗失也有错简、漏简情况;目前高校一般开设四大经典中无《神农本草经》,课程设置未能很好地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中医经典教学的弱化,出现中医药人才中医思维弱化甚至缺失。
中医经典研习困难。因时代和生活习惯改变,文义语义变化及文化知识背景变化,加之中医经典文献语意深奥,导致学生研习困难,兴趣度不高;加之中医经典研究医家众多,著作较多,解释各执一词,造成学生经典理解、研习困难,中医经典知识掌握不足。
中医经典教育不足。中医经典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材中知识点难以融会贯通,讲授知识点不连贯,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厌恶或恐惧心理,出现学习动机和兴趣不高的情况;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如何将相关理论与原文应用到临床实际、解决临床相关问题存在明显不足或缺乏。
中医经典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缺乏有机衔接。大部分中医药高校中医经典类课程学时有限,经典配套类研究,尤其是临证研究课程少;经典课重讲授、轻实践,实训学时占比偏低,综合类实训基本缺乏,造成学生中医经典知识掌握有限,中医经典思维不强,运用中医经典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加强中医经典教学 助力中医思维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结合文献研究及河南中医药大学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完善课程体系,丰富中医经典内容。新开《神农本草经》《脉经》等课程;增开“仲景炮制”“仲景制剂”“《神农本草经》的临床应用”等课程,完善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训课程体系;适度加大原有四大经典课程学时,完善经典课程实训课体系;增加临床案例教学,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
依托信息赋能,强化中医经典研究。在中医经典教学中适当融入文字训诂、天文历法、宗教哲学、历史地理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以“第二课堂”形式增开文化类课程、史学类课程和隐性课程等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开设如“易学”“逻辑学”“认知学”“心理学”“东西方哲学”“系统科学”等补充中医思维构建类的课程;依托在线教学智慧平台,整合系列中医经典课程资源;运用微信、教学平台等途径及时发布学习资料,答疑解惑,增强师生间互动,弥补课后辅导的不足,扩大中医经典学习层面,增加学生中医经典知识量。
加强师资培训,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加强中医经典教师素养培训,开展各类中医经典、传统文化、古代哲学等专项培训活动,提高教师队伍中医经典素养;邀请中医经典理论知识扎实,教学、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中医经典素养提升;通过参加培训活动,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方法改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应用CBL、TBL、PBL 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慕课、微课等线上资源。
优化教学内容,打造教、研、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优化中医经典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早期导入中医经典,重塑经典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培养。开设中医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相融合的课程,对于“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构建知识图谱,打通知识通路,形成学科内课程群之间的知识闭环。加强中医经典研究;实施过程性评价,设置经典与临床接轨病案教学,推广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以考促改,全链条打造中医经典教、研、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丰富中医经典内容、依托信息赋能强化中医经典研究、加强师资培训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打造教、研、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等措施,可提升中医学子中医经典掌握能力,助力中医思维培养,培养更多优秀中医药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