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找准中医药文化和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守正创新统一:精选中医药文化思政资源
优质的教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传递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追求。中医药思政教育要研究学生心理和教育规律,推陈出新。既要结合版本学、目录学和文献校勘、辨伪与辑佚等方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保留古医籍的原汁原味,恢复古籍的原始面貌,也要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中实现中医药文化创新创造。如挖掘名医事迹,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吸引青年学生学习他们的精神操守和精湛技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讲解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时期到面对西医冲击的存废之争到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期的历史传承,将中医药发展历史与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时代精神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主体意识。
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就要找准共通点。唐代医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与当代医学生入学前宣读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表达方式虽然不同,核心思想却基本一致。这说明医德可以超越不同文明,具有人性至善至美的共通点。从这样的“共通点”入手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就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沟通心灵、启润心智、激扬斗志。
理论结合实践:打造知行合一大学课堂
大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该增加思政课程的比重并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整合中医药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团队,挖掘、梳理、阐释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并融入思政课堂及专业课学习课堂。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设计医学院校思政课特色专题,灵活运用案例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PBL教学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短视频、社交媒体等青年人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思政课”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互动,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始终。在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高等医学类院校重实践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所得。如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社会调查,引导他们为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举办中医经典诵读比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临床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学习经典知识。通过假期“三下乡”、义诊、科普等公益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祖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使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亲身领略中医药学的魅力,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勇担“强国有我”使命。
教育者与教育环境共同提升: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思政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从言传和身教两方面共同发力,高校德育教育才能得到有效落实。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意识,转变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强师德,塑师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师德师范。通识型教师要积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医德知识,将医德理念通过案例教学灌输于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专业型教师积极推进中医思政元素进教材、进课堂,平衡“理论”与“技术”,“通识”与“专识”,润物无声地教化学生。辅导型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谈心谈话、评优评先、班级团建等日常活动将中医医德、中医药文化自信等理念传递给学生。
学校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各类教师中医药文化思政技能培训,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医药学、历史文化学、新闻传播学多学科制定培养计划,科学性、系统性培养复合型教师。要完善课程思政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中医药思政教育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相关教师提供有效激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