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将科技创新与中医药传承融合,通过科技手段,中医药的服务更加便民惠民,拓宽了中医药的服务范围,中医药的学习和推广更加便捷、高效,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优布局、强体系,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石
将中医药发展融入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之中,在健全完善全市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配套搭建中医药数字化服务体系。印发《中卫市中医药传承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建成以中卫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一区两县”医疗机构为骨干,波胆网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波胆网服务站为网底,民营中医医院、个体中医诊所为补充的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卫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3家乡镇卫生院(包括3家波胆网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建成中医阁34个,中宁县新增1家医康养综合服务中心,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设置全覆盖,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在市、县中医医院实施智慧医院项目,提升信息化支撑中医药发展能力。
强技术、重实训,强化专业人才供给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是成立中卫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推广力度,积极构建以中医药特色服务为核心,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服务模式,提供全方位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指导。二是成立了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配备中医特色的教学设备168台,建设中医诊断实训室、中医操作实训室等11个实训组,通过现代科学对中医的诊疗技术进行了统一量化,为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践培训、教学、考核提供智能化、标准化的平台和流程。三是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4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区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举办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基层中医人才68名,人才基石进一步夯实。
提效能、强功能,深耕医疗信息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中医药研究更加精准高效。一是推广“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围绕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互联互通的智慧医院建设标准,大力提升全市各级中医医院医疗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各级中医医院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目标。二是科技助力中药调配煎煮配送服务。在全区率先成立“智能调配煎药配送中心”,实现了“智能审方、智能调配、自动煎药”的一体化服务。同时优化流程,设立“中药饮片夜间药房”,代煎中药取药窗口前移,提高药事服务效率,实现了从“人等药”到“药等人”的转变。三是现代科技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购置HRA全身健康评估系统、糖尿病早筛仪等现代化中医特色检查和健康干预设备,上线了治未病管理系统,形成了早期疾病筛查、中期中医特色干预、后期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新型治未病服务模式。
扬优势、重创新,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
创新建设极具中医文化特色的五行沙疗中心、枸杞养生产业园,为探索新的医疗、预防、康养发展模式提供了“中卫方案”。一是探索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成立“中卫市医康养一体化服务中心”“中宁县医康养综合服务中心”,在市、县形成“医康养一体化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新模式”,推动了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二是打造文旅康养新业态。研发出五行五色沙、可调式经络石疗炕、新型沙疗仓、颈椎三阶进阶式调曲枕、五行沙疗口服液等沙疗系列产品。申报国家专利5项。积极推进中医康养与旅游融合,指导沙漠星星酒店建成了沙疗服务中心,在沙坡头旅游景区推广沙疗服务体验。三是绘制枸杞产业向“新”提“质”新图景。“宁夏枸杞、贵在道地”“中宁枸杞、道地珍品”。中卫市统筹推进基地稳杞、龙头保杞、科技兴杞、质量立杞、品牌强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着力构建产业标准、绿色防控、质量检验、产品溯源“四大体系”,推进现代枸杞全产业链条聚“链”成势。
广宣传、造氛围,中医药文化传播“破圈”落地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宣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是组织中医药竞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中药调剂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形成全方位传播格局。指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在市中医医院建立了中医药文化墙,多方位展示,使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药文化。三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六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景区、进机关等“六进”活动,提升中医药的影响力。四是融媒体矩阵提升传播力。借助各类新媒体平台,制作了“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养生有道”“中卫市五行沙疗”“明星科室风采”“中卫名医宣传视频”等中医药文化电视节目,通过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逐步打造一个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