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观察 > 医药速递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024.11.29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以新作为书写中医药发展首都篇章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

  北京市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为统领,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在全面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中实现首都中医药全方位、创新性、高质量发展。

  首都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加大中医药资源及服务供应量。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中医医疗机构共1340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11%。二是加强中医药优质专(学)科建设。全市拥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4个。三是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开展健康乡村(社区)、健康养老工程、名中医身边工程、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

  首都中医药教育科技人才支撑不断加强

  一是建立分级分类师承机制。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已开展七批全国和六批市级师承工作,指导开展区级师承工作。二是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30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和40个基层中医药学科团队基地。三是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首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启动北京中医药新时代125工程,分级中青年中医师人才。

  首都中医药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中医药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制定实施《北京市中医药条例》,并印发“中医诊所不良执业行为记录暂行管理规定”“西医师学习中医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二是中医药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先后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意见。三是中医药行业治理水平不断深化。强化部门协同,加大对非法行医、虚假宣传等打击力度,组织中医类别医师参与医药广告宣传清理工作,加强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在自媒体开设账号管理。

  加快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

  上海市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引领,聚焦破解高质量发展关键瓶颈问题,不断改革创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

  改革创新保障机制,强化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修订《上海市中医药条例》。今年9月,市政府通过第五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部署6个方面建设任务,给予额外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和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在医疗服务体系、医保支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核心环节,多个委办局共同制定系列文件,放大政策支持与体制机制改革的协同效应。

  改革创新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是探索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路径。以中医药内涵建设为导向,以中医临床重点(优势)专科为引领,加强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和深度评价,建设高水平、智慧型、研究型中医医院。二是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在全国率先探索中医从事康复服务、“西学中”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分类管理,院士领衔,营造中西互学氛围。三是打造社区中医药服务主阵地。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将“中医特色巡诊波胆网服务站”和“社区中医药特色专病(专科)”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重点工作清单,提升优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改革创新特色优势发挥机制,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是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发挥“三医联动”机制,按照“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原则,积极推进32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二是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有力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发布的ISO中医药国际标准中,上海主导占比超25%。三是着力布局有组织科研。印发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文件,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深化改革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湖南省坚持高位推动,突出传承创新,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综合施策,中医药改革举措不断深化

  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争取新增内设处室1个(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处),推动全省14个市州和122个县市区均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内设了中医药管理机构。二是深化医保和服务价格管理改革。深入推进肛肠、骨伤等22个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拓点扩面。三是深化中药管理创新改革。优化中药制剂申报程序,加强医保政策支持。四是深化中医药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初步形成了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评价体系。

  扬长补短,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加快推进“省级建高地、市级扬优势、县级强龙头、基层夯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省实现了省市两级三甲中医医院、县办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三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室4个全覆盖。4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加快推进,28个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入围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

  守正创新,中医药科教体系不断完善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产出,围绕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持续推进建设16个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10个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持续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壮大行动,遴选“十四五”中医药领军人才11名、学科带头人96名、骨干人才197名。

  多措并举,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和海外传播行动,建设2个国家级、76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35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打造长沙马王堆、郴州橘井泉等中医药文化地标,推出马王堆里的“活”医学、岐黄之路等纪录片和书籍,开办中医“夜市”,全省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8.51%。

  聚焦四个“建立健全”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四川省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四个建立健全”,有力保障和促进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以法为纲,中医药法规不断健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修订出台第五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深化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创新设计,以法治手段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去年,省人大对全省贯彻落实中医药“一法一条例”开展专项检查,督促省市县政府更好履行发展中医药的法定职责。

  综合施策,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健全

  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规划》纳入全省一般专项规划序列,一系列细化方案、行动计划等配套举措不断完善。

  高位推动,中医药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省委省政府将中医药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大部署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对中医药强省建设、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等作出批示。省委成立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任副组长,24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中医药局,履行统筹协调、牵头抓总职能。

  创新突破,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不断健全

  深化人才评价,分别制定省级和基层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标准,打破基层中医药队伍评高级职称难的瓶颈;增设专业技师类别职称和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康复治疗技术2个评审专业,建成包括医、药、护、技四类人员,涵盖27个评审专业的职称评价体系;在全省9个行业性人才计划中新增中医药人才专项,新设省岐黄学者、岐黄菁英人才培养项目。

  加快推进省域中医药现代化建设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坚定初心、深化改革,全力打造“四大品牌”

  自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以来,我们紧扣“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认真答好“六个必答题”和“两个特色卷”,积极打造“四大品牌”。

  一是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建设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二是打造“浙产中药”产业品牌。省政府把中药材产业列入十大历史经典产业,打造“六大中药谷”和一批中医药特色街区、中医药特色小镇。三是打造“浙中医药+”创新品牌。全省有“十四五”国家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3个(其中就有中医药信息学),局省共建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2家。四是打造“浙派中医”文化品牌。成立浙江中医药文化研究院,编撰出版《浙派中医》丛书40种。

  找准切口、建标塑模,逐步实现中医药数字化“四大功能”

  一是以“互联网+”为引擎推动“智医”,实现中医药服务更便捷。上线“浙派名医堂”。二是以数据要素为驱动推动“智研”,实现临床科研深度整合。三是以产业增值为导向推动“智药”,实现优质中药可追溯。

  数字赋能,推动浙江中医药事业发展“四个新提升”

  一是坚持数字赋能机制创新,加快促进中医药综合治理能力“新提升”。二是坚持数字赋能优势发挥,不断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新提升”。三是坚持数字赋能守正创新,持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水平“新提升”。四是坚持数字赋能产业发展,逐步实现浙产中药品牌影响力“新提升”。

  真抓实干持续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江西中医药系统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坚持系统集成、强化部门协同、优化政策供给,坚持中医中药同部署同规划、同推进同落实,切实推动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协力提升服务供给,共筑协调发展新基石

  今年,江西制定实施“中医药事业拓展牵引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多举措强化中医药服务供给,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健全中医服务体系,让群众“方便看中医”。积极推进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建成,推进中医药服务提档升级。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让群众“看上好中医”。近两年,江西财政投入累计三千万元,培养中医药中青年骨干近200人。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让群众“放心吃中药”。强化政策供给,营造中医药良好发展氛围。

  协作推进服务创新,共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提升中药质量为基础,加快打造中药材品牌建设,形成了中医药种植、制造、流通等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中药服务。充分利用中药企业现代化技术,积极推进“共享中药房”建设,有效整合中药材资源,提高中药药事服务效率。加强院内制剂转化。联合药监部门,支持医疗机构对确有疗效且符合条件的中药制剂进行注册备案并推广使用,支持医疗机构与中药加工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加快医院中药制剂、协定处方向新药转化。

  协同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共焕协调发展新活力

  推进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布局攻关。进一步发挥赣江中药创新中心等单位攻关优势。全省现已建成9个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3个省部级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壮大产业阵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培育引进中医药龙头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特色中医药产业链,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痛点堵点

  山东省青岛市中医药管理局

  山东省青岛市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聚焦中医药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全力探索构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成效初显。

  构建中医药管理新机制,打造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

  一是配齐配强中医药管理力量,解决基层中医药管理痛点。二是强化中医药政策供给,打通政策落实堵点。。三是加强非中医机构项目引导,破解中西医协同难点。

  创新中医药技术传承机制,探寻中医药技术挖掘路径

  一是弥补基层师承教育缺失,探寻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流派活态传承载体。二是探索民间医药捐献政策措施,畅通挖掘整理推广渠道。

  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新模式,夯实中医药根脉

  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搭建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二是注重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基层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市、区市两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中心。三是创新岗位设置。试点开设2个中医特色护理门诊、1个中医技师门诊、3个中药师门诊。四是创新优化中医药人才服务模式和评价机制。对急需紧缺专业,允许通过面谈、考察等方式招聘。

  开创中医药服务模式发展新局面,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

  一是强化以中医药为主的中医医院办院模式。二是以数字化支撑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均衡布局。四是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模式,积极推动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打造链条完备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安徽省亳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是安徽省亳州市的首位度产业。亳州市以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为重点,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医药科研和文化传播等链条完备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坚持“以药立市”,推动“旧产业”集聚“新业态”

  聚焦“产业链”扩规模。现有药品生产许可企业251家,73家全国知名或医药百强企业落户亳州,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亿元以上企业126家,培育了一批以协和成、沪谯药业为代表的中药饮片出口企业,以宏方、九州方圆为代表的配方颗粒生产企业,以济人、雷允上为代表的中成药制药企业。聚焦“竞争力”引品种。累计引进药品品种61个,10个中成药品种销售额超亿元,中药配方颗粒上市备案品种超1300个。聚焦“中药+”富业态。加强中医药与绿色食品、白酒、日化等产业融合,拓展养生大健康产业链。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特长生”激活“新动能”

  平台筑基打造“创新高地”。加强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建成中药提取、中药饮片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医药类院士工作站2个,各类省级创新研发平台44个。市场升级构建“标准体系”。推动中药材市场标准化提质、规范化提升,开展信用评级,上线“亳药安”程序、实行“一户一码”。

  坚持“文化塑魂”,推动“老传统”焕发“新光彩”

  传承传统文化。挂牌运行华佗中医药研究院,加强对华佗医学研究挖掘。发展健康文旅。实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推进工程,建成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神农谷智慧药市等一批康养旅游项目,打造中医药康养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亳州市成功获评“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点亮“养生亳州”。华佗五禽戏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亳州获批省级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华佗百草园、华佗永安里中医药养生特色街区等重点项目投入运营。

  建设中医药产业和文化为两翼的发展体系

  广东省中山市卫生健康局

  2023年以来,广东省中山市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和试验区为重大契机,创新“三医联动”及多元投入管理模式,建设以中医药服务为主体、产业和文化为两翼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以传承为基石,夯实中医药创新基础

  一是传承中医药技术。建成中医类国家级重点专科(含优势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4个、市级中医优势专科37个。二是传承中医药队伍。启动“中医类别医师扩增计划”,2023年同比扩招超400人。

  以创新为抓手,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

  一是中医科研创新。开展粤港澳校企校地合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4大产学研创新平台。二是服务模式创新。印发《中山市中医药“防治康”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建设实施方案》,遴选中风、胸痹、骨痿等发病率高、中医诊疗优势明显的病种作为首期试点病种,设立“防治康”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中心。三是文化传播创新。率先启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中医药健康夜市“六进一市”活动,中医药夜市围绕传统文化24节气做足特色,人气持续爆棚。

  以发展为导向,提升服务群众获得感

  一是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成立中山市中医药局,将中医药发展纳入考核。市中医院与5家基层二级医院组建紧密型中医医联体。二是诊疗能力稳步提升。全市有中医类别三甲医院2家。市中医院2022年国考排名提升19位次。三是中医药合作扩面提级。加强与港澳及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医针灸科研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大会。与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开展谱宜评分临床转化、杜仲多糖创伤外用敷料转化等科研合作。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