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创新推进中医文化传播产教研结合
2024.01.2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水平是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一直以研究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为教学和科研的主要目标,在“中医药+”培养思路的指导下,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办学上,就是要提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接轨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中医药大学依托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2023年建立“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并进行了一系列产教研融合的尝试,以求为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产教研结合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

  建设缘起与目标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中医、中药等“硬实力”,也需要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软实力”。发展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离不开强大的中医药文化传媒产业。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公众对中医药认可度、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社会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也日趋紧迫。随着社会健康文化的兴起、健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自媒体平台的勃兴,中医药文化传播产业日益显现出不容忽视的巨大潜力。

  天津市将打造“中医药强市”作为加强健康天津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类人才将为此提供智力保障和“软件”保障。

  综上,无论从国家战略的实施还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传播类人才都大有可为。但是目前文化传播类人才存在着培养未能形成规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不够、对接社会需求方面有所欠缺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建立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具有现实的紧迫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依托传播学、中国语言大类(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医学三个专业,以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传播为特色,以服务文化产业、大健康产业、校企合作培养应用人才为办学宗旨,其建设目标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搭建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首先应当发挥平台和中转站的作用,依托中医药院校专业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各专业和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建成中医药文化“产、学、研、转、创、用”创新平台,沟通用人单位、院校和学生间的诉求与期望,实现“双向奔赴”。

  创新教学科研模式。依托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师资融合,在校园知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中寻求平衡点,培养学生兼具知识与技能,实现“订单式人才”的导向培养。同时增强科研的导向性,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项目,合作出版应用性强的教材、专著与研究报告等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研究成果。

  建成国内中医药文化传播特色鲜明的一流产业学院。学院依托本校及合作企业丰厚的中医药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教育链的衔接机制,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提升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播事业能力,为中医药健康产业文创、传播领域输送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产出更多中医药特色文化产品,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切实维护百姓健康。

  夯实建设基础

  组织运行基础

  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融合了多个专业的力量。既有组建于1958年的中医学专业,也有全国中医药大学唯一设立的传播学专业,以及中国语言大类(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由“中医+人文”专业学科共同打造。其中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拥有三个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承担了多个层次和平台的人文素质语言教学任务,同时负责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的汉语及中国文化教学,承担学校普通话推广任务,参与学校“双一流”“文化传承与创新”板块建设,为学校新文科建设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提供支撑。

  学院现设有汉语教研室、对外汉语教研室、古籍文献教研室、文学教研室、传播学教研室、文化传播教研室、外国语教研室等教学机构;摄影演播实验室、视听录音实验室、文化传承实训工作坊等6个实验平台;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两个研究平台。被授予天津市科普基地、天津市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并与数十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

  专业学科基础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及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打造以“中医学理论”“文化与传播”为核心的专业基础建设。开设《传播学概论》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新闻、传播的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新闻传播素养;开设《中医文化与传播》《中国文化概况》等文化传播类课程,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播素养和能力;开设《新闻采写》《新媒体实务》等实践课程,培养在文化传播和健康传播领域学有所专、技有所长的文化和健康传播类人才。

  其次,突显学校中医药学科特色优势。开设《中医药学概论》《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药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文化传播与健康传播特色。

  第三,辅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素养服务文化传播产业建设。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其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现代汉语”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基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概论”等语言教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知识,能够在国内及海外孔子学院服务中华文化传播。

  产学合作基础

  学院三个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标现代社会用人需求,不断加大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力度,与大量用人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立适应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质量与持续性,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使产学研的结合从纸面上落实到实际上。

  教师队伍建设

  一支学科背景广、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落实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规划的重要保障。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在筹备过程中和建立后,积极组织和拓展教师队伍,力争实现深度、广度与匹配度的结合。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2人,分别来自中医学、文学、传播、教育、艺术学等多学科,学缘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7人,硕士生导师19人,天津市131人才、天津市“五个一批”人才4人,具有企业背景的专职教师2人,具有国外工作和学习经历的教师11人。还聘请了叶嘉莹、张其成、陈洪、张玲等著名学者作为荣誉教授,并邀请了合作单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天津市博物馆、天津市非遗中心、天津喜马拉雅公司等文化单位、媒体公司的30余名专家作为实践指导教师。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突出“医文融合”的交叉性,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性。

  学院已建设三个文化传播实训室。传播学实训室,讲授平面图文设计、调查方法软件应用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播技能的掌握水平;虚拟摄影演播实训室开设视频课程,满足学生新媒体操作技能;中医文化传承工作坊,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传承教学,深化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中老年时报社、津云等天津主流媒体进行沟通合作,与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联系,和天津博物馆、天津非遗保护中心、天津传统文化产业协会、天津市健康教育中心等开展合作,争取拓展更多的健康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播特色实践基地,满足学生的专业实践需求,体现专业特色。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了学院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目标。

  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

  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在运行过程中坚持落实建设目标,以实践课为抓手,把专业人士“请进来”,在课堂中推动产教融合。邀请传媒界、文化界老师参与授课,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对社会发展的准确感知。在专业实习中,学院鼓励学生“走出去”,在实战中推动产教融合。强化每个暑期至少两周的专业实习,以去学院建设的实习基地作为实习保障,同时允许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践,鼓励学生将实习实践与日后的就业结合起来,以实习带动就业。在实习过程中,学院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采取学院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重评价的方式,切实提升实习实践的质量。

  依托中医药传播实训平台,以“师带徒”为特色,用平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将现有的中医药实训平台,包括录音录播室、视频剪辑室等专业设备,作为产学研实训平台的硬件基础;同时发挥新闻传播类实践特色,建立“虚拟平台”,实习单位专业人员与学生组成“师带徒”模式,实习单位将视频拍摄剪辑、音频制作剪辑、节目策划等内容交付学生在学校完成并进行指导。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方式,共建产学研平台,以此推进产教融合。

  文化传播产业要凸显“中医药”定位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产教研的融合,建立产业学院是促进高效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从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的筹备和运营中,总结出三点经验,重要的一点是,凸显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特色与定位。

  第一是要对高校人才培养产业人才的目的和意义有清晰的认识。高校培养学生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适当放下“象牙塔”的架子,立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高适应性的人才。

  第二是要找准自身的品牌定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是全国第一个开设传播学专业的中医药高校,设立于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的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编辑出版了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与科普图书。因此,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十分重视与各个出版单位的合作,力求实现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品牌化。

  第三是要深化合作意识,以平台化、集群化求发展。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产教研融合本质上就是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但各方之间毕竟是不同的主体,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全方位深化合作意识,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通过长期、规律性的沟通来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搭建平台、深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传播现代产业学院将继续立足于自身中医药文化传播特色,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等方面深入发展,进一步修订完善培养模式、打造实训基地群、完成产学研服务平台的建设。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力争通过学院与合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依托学院培养出的人才,推出一批包括科研专著、科普图书、品牌活动、文创产品等产业成果,将培养机制进一步体系化、精确化,为中医药文化事业服务。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4 滚球下注官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