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医药馆> 中药方剂> 外科
中医帮你解决足跟痛
2024.01.1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许多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实则不然,因为足跟足底是人体负重的关键部位,足跟疼痛会给患者带来明显的不适和活动不便。

  足跟痛的病因和表现

  同样是足跟疼痛,但发病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跟骨骨刺比较常见,就是发生在足跟底部的骨质增生。从X线片上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增生的骨赘基本上都是从足跟跟骨的底部偏前的位置向前方生长,而这个位置正是跖腱膜在跟骨的附着点。

  跖腱膜从足跟底部的前方延续至足前掌的跖趾关节处,形成了足纵弓的弓弦部分。在我们行走、跑跳的过程中,跖腱膜反复受到牵拉,尤其是跟骨附着点处承受的牵拉应力最大,甚至有时候还会造成损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牵拉性的骨赘。而骨赘形成后,与周围的其他软组织无法相互适应,因刺激造成疼痛。

  跖腱膜的损伤和炎症会直接造成部分患者感到疼痛。也有因跟骨内压较高而出现的疼痛,以及因跟骨下滑囊炎造成的疼痛。

  以上是发生在足跟底部的疼痛,大多属于中老年人退化性疾病。另外,还有发生在跟骨后方的疼痛,主要的病因包括跟腱炎、跟骨粗隆骨骺炎、跟骨后滑囊炎。这些情况,主要发病人群为青少年,常因运动损伤导致。

  足跟底部的跟痛症,根据症状我们可以自行做出一些初步诊断。早晨下地疼痛较为严重,活动后可以缓解的,大多是骨质增生。越走越痛的,则有可能是跖腱膜损伤或跖腱膜炎。受力后疼痛加重,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的,考虑跟骨下滑囊炎。足跟部胀痛、跳痛,不负重疼痛,甚至夜间疼痛影响睡眠的,要考虑跟骨内高压症。在辅助检查方面,跟骨骨刺通过普通X线片可以发现,滑囊炎和跖腱膜炎通过B超可以诊断,跟骨内高压症则需要磁共振检查来发现造成高压的骨水肿表现。

  中医认为,足跟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肝肾亏虚、肾阳不足、肾阴不足、中气下陷、瘀血阻络几种类型。

  以上证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肝肾亏虚会伴有腰膝酸软无力,视物昏花;肾阳虚则比较怕冷,精神萎靡不振;肾阴虚则睡眠不佳,甚或手心足心发热,心烦;中气下陷则倦怠乏力,稍作剧烈活动就会上气不接下气,常常打呵欠;瘀血阻络则疼痛较为剧烈,刺痛较为明显。

  足跟痛的治疗

  足跟痛的治疗包括中医的整体调理和局部治疗。

  整体调理辨证为肝肾亏虚的可以服用健步虎潜丸,肾阳虚的服用右归丸或桂附地黄丸,肾阴虚的服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中气不足的服用补中益气丸,瘀血阻络的服用木瓜丸。当然,请中医望舌把脉,辨证施治,调理效果更好。

  局部治疗可以采用小针刀、银质针等中医疗法,也可以采用冲击波治疗或注射疗法。采用注射疗法时常会用到类固醇激素,应避免反复大剂量使用,预防肌腱断裂的发生。

  足跟痛的自我治疗

  这里介绍主要是一些应用在局部,简便易行的方法。

  穴位按揉常用的穴位包括内踝尖上方四横指的三阴交穴,内踝尖和足跟之间的照海穴,足弓最高处的然谷穴,足前掌凹陷处的涌泉穴。盘腿而坐,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即可。

  足底按摩拿一根鸡蛋粗细的圆木棒,把其放在足下,前后反复滚动,每天一次,15分钟左右。

  药物外用中药川芎打粉,装入小布袋垫于足下,或缝在鞋垫的足跟部位,每周更换一次。

  中药外洗晒干后的凤仙草全草熬水泡洗,或凤眼草熬水泡洗,效果都比较好。这两味中药非常常见,凤仙草是指甲草,凤眼草是臭椿的果实。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4 滚球下注官网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