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研究和揭示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的特征不能成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衡量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在于它是否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
•西方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器”的层面规律的科学,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研究物质世界“道”的层面规律的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科学,天人之“道”包括天道、地道与人道。中医学是探求人体之“道”的科学,是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探求人体与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天人医学。
自西医学传入中国,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有人认为中医学有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有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医学理论,因而中医学是科学。也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中医学理论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特征和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明确提出中医药学是科学的论断,并且特别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医药学指明了方向。那么,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中国古代科学?为什么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深刻含意,确立中医药学的科学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科学
一般而言,现代人所说的科学是指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近代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对于科学,并没有一个严格而统一的定义,有人从科学的特征来看科学,认为科学具有诸如可还原性、可实证性、可证伪性等特征,凡符合这些特征的就是科学,凡不符合这些特征的就不是科学甚至是伪科学。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之上的。还原论认为,任何高级的、整体的运动都可以分解、还原成低级的、组成它的各个部分的运动。与还原论相对应的是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部分去了解整体,通过分析低级运动去了解高级运动是近代科学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之所以认为西医是科学,就是因为西医学在分析人体的生命运动时所运用的正是这种还原分析的方法,把高级的生命运动分解还原成低级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把生命整体的运动归结还原到组成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甚至分子、基因的功能中去,是西医学认识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途径。而中医学却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生命运动,将人体的生命运动归结为人体的气化,有人仅以此认为中医不科学。
可实证性又称可实测性,是指人们所研究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到或用实证检测的方法能够被证实的客观存在。可实证性被认为是科学的又一重要特征,如果一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测不到,或用实证检测的方法不能被证实,人们就会认为是非科学的,甚至是伪科学或玄学。西医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可实证性,如西医所说的人体的神经、血管、细胞、病毒、细菌甚至分子、基因等都是可见的、可测的或用实证检测的方法能够被证实的,因而有人认为西医是科学的。而中医学所说的人体的精气、脏腑和经络或引起人体疾病的风、寒、暑、湿、燥、火等,都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或测不到的,有人仅以此认为中医不科学。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判断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即凡是科学的理论都具有可证伪性,而非科学的理论都不具有可证伪性。什么是可证伪性?就是一种理论有被证明为是错误的可能性,科学的存在前提是具有潜在的可证伪性。可证伪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可实证性,如果一个研究对象不具有可实证性,即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到,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就不可能被证实,当然也不可能被证伪。西医学所研究的人体的神经、血管、组织、细胞等都是可实证的,因而也就具有可证伪性,所以有人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学所研究的人体的精气、脏腑和经络等都没有可实证性,因而也就不具有可证伪性,有人仅以此认为中医不科学。
笔者认为,科学是研究和揭示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学问,科学的特征不能成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衡量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在于它是否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科学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非科学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事实上,以上的特征只是人们从西方科学的特征中总结出来的,它并不是科学的普适特征,不能用它来作为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切科学。用西方科学的特征作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科学,必然会得出中国古代科学不是科学的结论。
科学的两种不同形态
世界是立体的、多层面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也是多途径、多层面的,也决定了科学不是一元的,而是呈现为不同的形态。《周易》将物质世界分为“道”与“器”的两个层面,并且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道”是物质世界形而上的层面,“器”为物质世界形而下的层面,不同层面的物质世界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变化规律。毫无疑问,西方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器”的层面规律的科学,而中国古代科学则是研究物质世界“道”的层面规律的科学。
那么,什么是物质世界“道”的层面的规律,什么又是物质世界“器”的层面的规律?我们先来说“器”。《周易》中说“器”是“形而下”的,又说“见乃谓之器”,可见“器”是指物质的有形结构,“器”的层面的规律就是物质形态结构的运动规律。与“器”相对应的是“道”,《周易》中说“道”是“形而上”的,就是说“道”存在于物质的形态结构之上,是物质形态结构之上的客观存在。什么是物质形态结构之上的客观存在呢?中国古代哲学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天地万物不仅以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器”)存在着,不同的个体之间还以不同的方式结成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无疑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就是形而上的“道”,因而“道”的规律就是事物相互关系的规律。
建立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确立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而一门学科所要揭示的则是它的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西方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器”的层面的规律,即物质形态结构层面的规律,西方自然科学所发现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规律就是对物质世界结构层面规律的揭示;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道”的层面的规律,即物质世界关系层面的规律,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所发现的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就是对物质世界关系层面规律的揭示。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就是“道”的运动规律,因为阴阳和五行所代表和反映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故《周易》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对物质世界“道”与“器”的不同层面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科学体系和科学形态。
“道”的科学的基本特征
一门科学的特征是由其研究的对象决定的,研究的对象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各异。中国古代科学与西方科学是两种不同体系与形态的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西方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形态结构的“器”,因而西方科学的形态特征就是由代表物质形态结构的“器”所决定的;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相互关系的“道”,因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态特征就是由代表事物相互关系的“道”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科学即“道”的科学的显著特征是它的整体观。在中国古代科学看来,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整体而独立地存在。与西方科学结构决定论功能观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科学认为事物的功能总是在事物整体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产生和形成的,这种功能就是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在事物整体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涌现”出来的,它并不是由低一层次(结构层次)事物运动规律(物理的、化学的)简单加和,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总是将事物功能和现象放在事物整体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而不是像西方科学那样用还原分析的方法将其归结到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中去。如对于人体生命功能,中医学就认为是在人体各部分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产生和形成的整体功能,因而将其归根为人体内的“气化”,而不是像西医学那样将其归结还原为人体的分子和基因。
论“虚”也是“道”的科学的重要特征。受结构决定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在中医学理论的现代研究中,一些人总是热衷于去寻找气、脏腑和经络的物质结构,归根到底,是他们不懂得中医学是一门整体医学,它所研究的功能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整体功能是人体的各部分在整体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所产生的,因而它就不可能像结构功能那样能够在人体内找到与之对应的实体结构的功能主体。然而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对于任何人体的功能,人们都希望将它看成是由某种功能主体所产生的功能,中医的气、脏腑和经络等就是古人在头脑中虚拟的与人体的某种(或某类)整体功能相对应的功能主体的“模型”。在医学理论研究中,中医学论“虚”,西医学指“实”,用指“实”的思维方式去进行中医的气、脏腑和经络的研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道”的科学的又一特征是取象思维。中国古代科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科学,而“道”又是通过“象”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象”来认识“道”,这种通过“象”来认识“道”的思维就是取象思维。取象思维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取象比类。中国古代科学认为,天道、地道、人道是相互贯通的,天地万物相同或相似现象的背后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道”理,因此人们可以用天地万物之“象”来比附人体之“象”,或用人体之“象”来比附天地万物之“象”,从而认识天地万物之“象”或人体之“象”背后的“道”理。中医的气(精气)、脏腑和经络的“藏象”等都是这种取象思维的产物。取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科学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这就与西方科学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去获得认识的方法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中医学是探求人体之“道”的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是探求天人之“道”的科学,天人之“道”包括天道、地道与人道,天道、地道即天地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历法、气象、水利、物候等研究对象就是天地之道;而人道则包括社会之道、人伦之道、养生之道和人体之道等,儒家关注的是社会之道与人伦之道,道家关注的是养生之道,中医学则以人体之“道”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中国古代科学各门学科虽然研究的事物对象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是研究蕴含在天地万物中之中的“道”理,即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也就是阴阳五行的运动规律。
说中医学是探求人体之“道”的科学,是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探求人体与天地之间相互关系的天人医学。所谓天人医学,就是始终把人体与环境(天地)看成是一个整体,把人体放在环境中去加以研究,研究人体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的一门医学。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等不同气候因素,中医学称为“六气”,社会环境因素则是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对环境保持着适应,因而处于阴阳平和的健康态,异常情况下(如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关系被打破,就会产生疾病。
中医学是探求人体之“道”的科学,亦在于中医学所探求的人体生命运动的规律是人体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在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上,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观察到人体的阴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状态)有随环境阴阳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呈现出与环境阴阳的变化相一致的节律性,异常情况下,环境阴阳的变化则可引起人体阴阳关系的失调,因而导致人体的疾病。中医学研究人体阴阳运动规律的变化,而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正是“道”的运动变化规律。
此外,中医学是探求人体之“道”的科学,还表现在其思维方式上,如中医的整体思维、取象思维、恒动思维、中和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都与中国古代科学“道”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中医学建立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医学的理论、观点、思想和方法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集中体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精华和优秀代表,因此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