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商务部发布《202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中有升,药品零售市场增长明显,呈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持续拓展、网络销售管理趋于规范等特点。对此,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会长石晟怡表示,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支持。
业绩稳中有升
《202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2751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6.0%,增速同比放缓2.5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为5990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10.7%,增速同比加快3.3个百分点;药品批发市场销售额为21526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5.4%。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共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64.39万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6650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下辖门店36万家、零售单体药店26.33万家。
从行业效益来看,2022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0935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6.7%,增速同比放缓2.6个百分点,约占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86.0%;利润总额为474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5.3%,增速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为7.8%,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平均费用率为6.8%,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为1.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1.5%,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从销售区域分布来看,2022年,全国六大区域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华东地区36.4%、中南地区27.2%、华北地区14.9%、西南地区13.4%、东北地区4.2%、西北地区3.9%。其中,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三大区域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78.5%,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湖北是2022年销售额居前10位的省份,其销售额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5.4%,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
另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为14753亿元(含税),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比增长11.82%,增速同比加快7.43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为3226亿元,同比增长15.48%,增速同比加快8.17个百分点;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总额为1321亿元,占全国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8.95%。
2023年前三季度,药品流通对终端(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销售额为15924亿元。其中,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销售额为11464亿元,占比为71.99%,同比下降0.98个百分点;对零售药店和零售药店对居民的销售额为4460亿元,占比为28.01%,同比增长0.98个百分点。
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据石晟怡介绍,分析2022年全年和2023年上半年药品流通行业的数据可以发现,药品流通行业的运行存在3个特点:市场规模扩大、供应链网络覆盖更加完善、政策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凸显。在市场规模方面,从2018至2022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情况可以看出,2022年,排名前四的批发企业的增速为8.7%,高于6.0%的全行业平均增速。从2018至2022年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市场比例可以看出,排名前四的批发企业占比为45.5%,较2018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排名前十的批发企业占比为57.0%,较2018年提高了7.0个百分点。在供应链网络覆盖方面,药品流通供应链网络呈现扁平化、多仓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智能化、医院服务延伸化等趋势。在政策助推行业发展方面,《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对药品流通行业,尤其是零售端有重要影响。据石晟怡介绍,比如,医保政策推动医院内外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倒逼零售端的药学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使药师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和新兴业态协同发展
对于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面临问题,石晟怡表示,传统的新药学术教育和市场开发方式受到合规性的挑战,因此亟待探索新的模式。在此背景下,第一,药品流通企业要从配送商向医药供应链服务商转变,不断增加药学服务供给和信息收集等功能,将业务向上下游延伸;第二,医保、“双通道”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流通端药学专业水平的要求提高;第三,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使整体药品市场增速放缓,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尤其是药品流通行业应收账款问题仍然严峻;第四,药品监管政策持续加码,市场不断规范,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对于线上线下药品流通企业,石晟怡建议,双方要找准定位、协同发展。目前,实体零售药店增长缓慢,而线上业务快速发展。然而,医药产品有其特殊性,线上销售虽有便捷性,但不能完全替代线下面对面的服务。尤其是在快速老龄化和独居家庭数增多的情况下,面对面的用药指导、用药规划和心理疏导越来越重要。
在药品流通行业快速变化时期,为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在努力做三件事:一是开展政策实施情况和有关行业难点的课题研究及调研,二是向商务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提交政策建议,三是制订行业标准。石晟怡表示,作为行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开展上述工作,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建言献策和服务行业的作用,以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
论药:加速发展需要内外“两剂药”
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中有升,药品零售市场增长明显,呈现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持续拓展、网络销售管理趋于规范等特点。在行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与实现医药强国目标的差距。
作为实现医药强国目标关键一环的药品流通行业,其发展得好坏关乎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的强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就药品流通行业而言,要实现上述目标,仍需内外“两剂药”。
“外用药”,即提供支持行业有序发展的外部环境。对于药品流通行业,各项政策的出台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有些情况下,我们要给政策打补丁。比如,2020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医保与企业直接结算。但是,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调研,药品流通行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款天数从2020年的153天到2022年的150天,无明显变化,甚至部分省份2023年前三季度应收账款平均回款天数超过200天,有恶化趋势。应收账款回款,对药品流通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关乎资金链的良性循环。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出台政策的落地细则,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将相关机构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用记录,从而确保药品流通行业更加有序发展。
“内用药”,即提升行业自身能力。在提倡更宽松、透明的外部环境的同时,行业自身也要强起来,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以药品零售端为例,随着越来越多的药品、小型医疗器械、特医食品等进入零售端,零售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升愈发重要。如今,传统的零售药店在向两个方向分化发展:一是服务对象为专特病、慢性病患者的专特病药房,其执业药师除了要有较强的药学专业知识外,还要与临床医生有效衔接,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二是社会零售药店除了售药外,还要承担社区基本用药保障、社区医疗保健、适老化服务等延续性功能,对执业药师的服务能力也有较高要求。未来,零售药店的竞争一定是服务能力的竞争。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向国家“要政策”的同时,行业自身也要强起来、活起来,从而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承接住政策带来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