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内地大城市,香港已先行进入超老龄化社会。面对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带来的慢病防治需求,香港医疗和医保体系的“适老化”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由于港人在内地就医已可以参加社会医保,跨境就医也成为香港老人的一种选择。
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香港人均预期寿命达85.5岁(女性平均89.6岁),已连续7年蝉联全球最长寿地区榜首。2021年,香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在近日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高峰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医院行政总裁冯康介绍说,到2035年左右,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预计将达到香港总人口的1/3,人口的持续老龄化,给香港经济和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严峻挑战。 数据显示,目前,香港成年人之中,有接近30%的人口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也达到10%~11%。
“慢病患者的不断增长给香港公立医疗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医院管理局所管辖医院的专科门诊和住院区里,很多都是老年患者,小孩反而很少,后者大都去往私家医院了。”冯康说,目前,在香港公立医院中,60岁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称得上是“年轻人”,住院病区的服务对象往往是80岁、90岁,甚至100岁的高龄老人。
在香港的医疗体制布局中,有公营的部分,也有私营的部分。其中公立医院是香港医疗服务的主体,由独立的法律机构医院管理局管辖。据冯康介绍,香港公立医院承担四大责任,其中就包括照顾社会中相对低收入者以及有特别需求的群众,比如伤残人士、老龄人士、慢性病患者等。
随着以老龄人为主的公立医院服务人数明显增多,香港医疗资源投入开始有所倾斜。冯康说,过去几十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的医疗支出基本为公营和私营各占一半,总体医疗资源投入占GDP的5%~6%左右。但最近这一比例已经上涨到7%。与此同时,近两三年间,香港特区政府在公立医疗方面投入有所增加。目前,在7%的医疗资源投入中, 4%是公立体系,3%是私营体系。
官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医管局共计管辖43家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截至2022年3月31日,医管局合共提供病床数超过了30000张。为了应对老龄化,冯康透露,未来二十年,病床数还将增加9000张左右。
作为支付保障,香港还开始推广更适合老龄人群的私营商业保险。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曾在2019年3月撰文提到,由保险公司提供的首批自愿医保认可产品会于2019年4月1日起面世,供消费者选购。保险公司须保证续保至受保人100岁,且不得按个别受保人健康状况的转变而调整其保费。该“自愿医保”政策因新冠疫情一度进展缓慢,但在防控政策放开后,目前已有130万~150万的港人购买了“自愿医保”。
从分级诊疗来看,对于常见慢性病而言,预防和长期护理的需求理论上可以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予以解决。与内地类似的情况是,香港地区目前基层医疗投入和服务能力还存在欠缺。但与内地情况不同的是,香港二三级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比在6成以上,但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则主要为私家医生。在香港基层医疗机构中私营占比达到70%。
“到私营机构,患者付出的费用不能够预测,因此即使是有相当经济能力的中产阶级,也会挤到公立医院去,这就造成香港社会医疗保障不公平的现象。”冯康说。作为应对,香港逐渐开始探索政府如何采购私家医生的服务。
不过,与毗邻的广深地区相比,香港看病就医和康养服务的价格依然偏高。随着大湾区社会保障体系合作机制的推进,港人跨境就医、跨境养老的数量已明显增多。
2020年1月1日,《香港澳门台湾居民在内地(大陆)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施行,明确了在内地就业、居住和就读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参加内地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根据该暂行办法,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港澳台居民按照与所在统筹地区城乡居民同等标准缴费,并享受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港澳台居民,在境外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最新数据显示,港澳台人员在内地职工医保中的参保人数过去5年增长了1.6倍,居民医保的参保数量增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