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咨询,诉说自己近期加班熬夜后,出现心慌、胸闷的症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于是笔者向她介绍了几个日常易找、有效的腧穴,嘱其在多休息的情况下进行按揉,次日反馈症状大有缓解。这位朋友遇到的情形,也是现今社会很多上班族遇到的困扰,医学上称为“心悸”,多是在连日休息不好,抑或生气、情绪不佳后出现,如果平时常常按揉神门、内关、通里、巨阙、膻中、足三里等6穴,可有效缓解心慌、心悸的症状。
发生原因
心悸,以自觉心跳异常,或快或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自觉心慌不安、神情紧张为临床表现,可伴有头晕、胸闷不适、心烦失眠、颤抖乏力等症状,多呈阵发性,严重者可持续不解。中医将心悸病情较轻者称为“惊悸”,病情较重者称为“怔忡”。心悸多见于西医的心神经官能症、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和贫血、甲亢等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心悸的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滋养而出现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实之间常相互夹杂,亦可互相转化,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者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兼气血瘀滞。心悸初起多以心气虚常见,可表现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和气阴两虚等证,常因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累、饮酒等诱发。
腧穴调理
神门穴:手少阴心经腧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该穴为神气出入之门,故名神门。神门为心经原穴,可调整心脏及心经气血的虚实,所以按揉该穴,可宁心安神、补益心气,以定惊悸。刺激神门穴,可采取按揉、掐按,有轻微的酸胀感为宜,同时可结合子午流注理论在心经当令时间,即中午11点至13点期间按揉调理,达到更好效果。
内关穴: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心包经腧穴可治疗与心相关疾病,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治心痛、心悸、胸闷等心胸疾患。
通里穴:手少阴心经腧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心经经脉病候“是主心所生病者”,故该穴主要治疗心悸、怔忡等心脏相关的疾病。通里穴为心经络穴,与内关穴二穴合用,起到宁心通络、安神定悸的作用。
巨阙穴:任脉腧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脐中至胸剑联合为8寸)。巨阙为心募穴,是心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该穴临近心区,“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对心慌、胸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膻中穴:任脉腧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膻中为心包募穴,又为八会穴中的气会,对一切气病皆有治疗作用。膻中与巨阙二穴合用,通调心和心包两脏腑之气,起到调补心气以定悸,缓解胸闷、心慌的作用。膻中和巨阙,既可单独按揉,也可用掌根、大鱼际自膻中推按至巨阙。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腧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足三里为胃腑下合穴,对脾胃疾患皆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又为人体重要的保健腧穴,按揉足三里可补脾健胃,促进气血生化,起到振奋心阳,补益心脾,宽胸利气,缓解心慌、胸闷的作用。
心慌、胸闷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果症状较长时间不能缓解,要积极就医查找原发病,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严重者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要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出现心慌、心悸,按揉上述腧穴,可有效缓解,同时要注重调畅情志,保持良好心情,避免恼怒、忧思、惊恐等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