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雷锋同志照片。影像中国 图④: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雕塑。影像中国
图②:颁发给雷锋的少先队辅导员奖状。人民视觉 图③:抚顺雷锋纪念馆。人民视觉
3月,重新修缮后的抚顺雷锋纪念馆开放,市民前来参观。影像中国
雷锋的名字,永远写在了春天里;雷锋的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清明时节,各地以各种形式纪念雷锋,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
螺丝钉精神哪里来
湖南长沙望城区的湖南雷锋纪念馆,以雷锋同志原名命名的正兴广场上,一座麻石雕刻的塑像巍然屹立。不少市民和游客,或于雕像前肃立注目,或献上鲜花并深深鞠躬。
广场东侧,一座恢宏的红色格栅装饰的建筑上,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格外引人瞩目。建筑内,便是雷锋生平事迹陈列馆,立体呈现了雷锋同志22年的生命时光,讲述了他“平凡的人生”“伟大的精神”和作为“永远的榜样”给后来者带来的启迪。
“1940年12月,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望岳乡(现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一个贫苦的家庭,原名雷正兴。”纪念馆文物档案管理员郑惠君,正在讲解。
雷锋幼年命运悲惨,不满7岁成了孤儿,后被亲属收养,幸运存活。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沉痛的记忆。雷锋曾在日记里写道:万恶的旧社会,就是这样的黑暗、无情和残酷。
新中国成立后,雷锋从苦难的童年,跨入幸福的少年——不但生活有了依靠,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得到了免费读书的机会。雷锋勤奋好学,顺利完成了学业。1956年,荷叶坝完小的毕业典礼上,雷锋在发言中立志要当一个“好农民”“好工人”“好战士”。这句诺言,在他随后的人生选择中,一一践行。
“雷锋的成长过程中,当时的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对他影响至深。”郑惠君说。
雷锋从学校毕业后,回村当了记工员,随后又被推荐至乡政府和县委机关做通讯员。在县委工作期间,朴实上进又吃苦耐劳的雷锋,受到了很多人的关爱。在张兴玉的影响下,雷锋接触到了《毛泽东选集》等书籍。积极汲取营养的他,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进步。张兴玉言传身教,也引导着这个进步的少年。
场馆里,一座雷锋听张兴玉讲故事的雕塑前,郑惠君停下了脚步,“雷锋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争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这种“螺丝钉精神”之所以能在雷锋心里扎下根,就源于雕塑再现的场景——当时,还在县委工作的雷锋跟着张兴玉外出,看到地上有颗生锈的螺丝钉,就一脚踢开。张兴玉却捡起螺丝钉装进了口袋。几天后,雷锋要到一个农机厂送信,张兴玉将螺丝钉交给雷锋,说:“我们国家底子薄,要搞建设,就得艰苦奋斗;一颗螺丝钉,别看它不起眼,但缺了它,机器就不能运转;就像你这个公务员,别看职务不高,缺了你也不行,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发挥螺丝钉的作用。”
一席话,说到了雷锋心里,后来,他又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
“雷锋善于学习,更懂得感恩。”郑惠君说,“在党的关怀下成长的雷锋,饱含崇高理想信念,积极地回馈奉献社会,用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感召着他身边的所有人。”正兴广场上,一排呈八字形展开的门楼,像一列长长的火车,看到这里,人们就不自禁地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传颂。又到清明,雷锋同志牺牲59年后,雷锋精神还在处处传承。
好事从小事做起
每年3月,全国各地的观众专程到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聆听雷锋事迹,学习雷锋精神。刘思雯,大学毕业后到这里工作有3年多了,讲解中,不少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她动容。
展厅一角,一辆推土机停在煤堆前,雷锋的蜡像在车厢门口,脖子上挂着毛巾,脸上绽放笑容,推土机后的背景墙上画着一座厂区……这个场景名为“爱岗敬业的推土机手”。刘思雯介绍,1958年雷锋毅然报名参加鞍钢建设,同年11月,他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学习开推土机。由于个子小,厂里建议雷锋开小型推土机,但他为了多生产,坚持开这台重型推土机。车厢里,坐着就看不到车铲,站又站不直,每天只好猫腰工作,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他没喊过一声苦、一声累。“后来,鞍钢决定在辽阳建立焦化厂,雷锋又积极报名。无论雷锋走到哪,都像一颗螺丝钉,钉在那里发光发亮。”刘思雯说。
1960年5月,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雷锋想到公社刚成立会有许多困难,就把自己积攒的200元钱全都取了出来,到公社捐款。在雷锋储蓄存折的展柜前,刘思雯说,雷锋在部队,每个月有6元津贴,除了交党费、买书和必要生活用品外,结余全部被他存到储蓄所或买了公债。
“当时,公社领导考虑小战士能攒下这些钱很不容易,就劝雷锋把钱寄回家里。雷锋说自己是孤儿,是党和人民培养他长大的,他的部队驻扎在望花区,望花区就是他的家,这钱就是给家里人用的。公社领导被深深打动,最终只收下了100元。”刘思雯说。
“1959年底,我和雷锋一起在辽阳报名参军,当时,雷锋在去体检的车上就非常高兴、非常活跃,我们一直被他的情绪感染着。下车后他没像我们一样聚在一起唠嗑儿,而是帮各个科室按名单喊人。”说起雷锋参军经历,雷锋的亲密战友、80岁的乔安山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1960年1月8日,雷锋正式入伍。乔安山和雷锋分到了一个班,见证了雷锋精神孕育成形的点点滴滴。“一次,我们开车执行任务,车到抚顺北大岭最陡的坡时,我踩油门往上冲,刚拐过弯,雷锋班长就让我停车。原来,有几位群众在推装满菜的手推车,上坡推不动了。班长就跑过去帮他们推。”
说起这件小事,乔安山说,“我也看到那几个人在前头推车挺费劲,但我想的是怎么先把自己的车开过去,而班长却先想到怎么帮助有困难的人。他告诉我,帮助别人得从小事开始,习惯了,才能看到更多事,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里走出两代雷锋
“我最后一次见雷锋,是在1962年8月,他牺牲前的一周。那天我和几名同学在文具店门口遇到了他,他鼓励我上了初中后也要加倍努力学习。”雷锋辅导过的学生、72岁的韩颂东回忆,1960年10月,雷锋被聘请为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校外辅导员,经常到学校辅导、鼓励她们,带领孩子们参加义务劳动。
如今,韩颂东从抚顺技师学院德育办公室主任的岗位退休后,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活动,坚持每年回到雷锋小学为孩子们讲述雷锋的故事,坚持定期到雷锋纪念馆当志愿者。她说:“我就是以雷锋为榜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不只是韩颂东,60年来,抚顺市始终坚持不懈学雷锋。如今的抚顺,学雷锋活动时间长、亮点多、累积深、影响大、重创新,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全市现有学雷锋志愿者24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1600多个,荣获全国、省、市级学雷锋先进个人达1000余人,学雷锋先进集体达700多个。
1959年冬,雷锋因参军和时任辽阳市兵役局政委的余新元相识。今天已98岁的余新元说,初次见面,瘦小的雷锋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后来接触中,余新元逐渐了解了这个热心肠、眼睛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的小伙子,也体会到雷锋应征入伍的决心。
当时,为确保部队满员,每100人要额外补8个预备名额,1960年1月8日,雷锋成为预备名额里的最后一名,如愿穿上了军装。临行前,雷锋再一次来到了余新元的家。
“他穿上军装后郑重给我敬了个礼,然后从上衣兜里掏出他当兵留影的一张照片,背面留字‘赠给亲爱的余政委留念,雷锋60年元月3号。’”余新元哽咽地说,“别的我都捐了,就这张照片,一直自己珍藏着。”
不只是雷锋,余新元还是“当代雷锋”郭明义的入伍介绍人。因为工作关系,余新元与鞍钢干部、郭明义的父亲郭洪俊非常熟悉,了解到郭明义打小就知道雷锋、孟泰,曾担任过学校的团委委员。“我说他是个好苗子,就推荐他参军了。”余新元说,1967年1月,郭明义和自己的偶像雷锋一样,成为鞍钢200多名新兵中的一员,正式入伍。
余新元也成了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离休后的38年间,为弘扬雷锋精神,即使是做过两次大手术,依然坚持走上报告席,弘扬雷锋精神,总计报告4300多场。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宿党辉